中国,有个文化宋家庄
作者: 王建设  来源:大爱网  时间:2011-5-12  浏览:3121

中国的农庄数以千万计,而以单门独户自成一庄者,厥惟山西安泽县宋家庄也。名赫晋中的文化“宋家庄”,落座于安泽城南30余公里处的一个山坳里。

宋家庄山势逶迤,蜿蜒起伏,如龙盘卧。直通宋家庄的山间小路,树木排排,郁郁葱葱,恰似一条绿色锦带,迎送着往来的客人。洁净幽雅的农家小院,合理地布列着柏树、杨树、果树、花卉,院中巧妙摆设着石桌、石条凳、铁椅,正对山门的一排石窑顶上,书写着三个醒目的大字“宋家庄”。 

院内有3眼正窑,中房檐上悬挂着“宋胤枝家庭图书室”牌匾,右面一间的房檐上悬挂着“要知天下事,勤读古今书”牌匾,左面一间的房檐上悬挂着“读书破万卷,下笔落群英”牌匾,两眼石窑中间的墙壁上书写着“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走进主石窑,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赫然在目,桌上插着鲜艳的党旗和国旗。那每个窑洞里、每一个镜框里均悬挂和镶贴着的伟人像,让造访者一下读懂了主人的思想境界。在镜框两边书写着这样的对联:“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前辈对后代的寄托与厚望,一目了然。

25年前,宋家庄缘于一位老人的梦想。老人名宋胤枝,现年80岁,1985年从安泽县百货商店经理岗位上退休。对农庄一往情深的他,不愿留在县城享清福,而是深深地眷恋着大山垴梁上的那个农家小院。他不顾子女的劝阻,毅然落归到他亲手建造的已有39年历史的石窑里。

目睹了山区村庄的闭塞和落后,多年来,宋胤枝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庄园文化建设上。1993年,宋胤枝在石窑顶上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他经常把周边的乡亲们叫来看电视,让村民了解党和国家的新闻大事。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打2000年起,宋老每年农历四月还自费请戏班,唱上4天大戏,以飨待周边的四乡八邻。

20年间,他利用外出办事和看望子女之机,陆续购买了多种图书,订阅了六七种报纸。他还给在外工作的儿女们立下规矩:回家探亲不拿别的,只要带书。他腾出两间窑洞,建立了“宋胤枝家庭图书室”和“阅览室”。如今,他的书屋里有政治书籍、历史演义、法律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科普读物、医学保健、地图、对联、文化教育、文摘杂志、画报等20余类、1.1万多册。 

宋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对书籍是钟爱有加。他在院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书是了解世界的窗口,书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叛你”。他常说“有书便是宝,无书不神仙”。

图书室自开办后,前来借阅的本村和邻村村民络绎不绝,有时宋老还会亲自送书上门。逢节假、双休,书屋更是成了农家孩子们的乐园,除了阅览图书外,有的是来学习宋老整理的名言、警语,有的则聆听他讲述历史典说。多年来,曾经在那里借书读书的青少年,有的走进了高等学府的校门,有的成了身怀一技之长的专业户。

渐渐的,小农庄与外面世界的距离拉近了,周边的农民常常受益匪浅,宋家庄的名气也渐行渐远。如今,宋家庄已经成为一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抵制不良风气的阵地,宋老亲手打造的文化成果,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多次表彰。

   宋胤枝创建的庄园文化,声名远播后,老人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怎样才能拓展更大的庄园文化空间?经过思谋,他豁然开朗:多写些标语,营造一下文化氛围,将庄园文化的“魂”与“体”融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于是,出自宋胤枝之手的“标语”就遍布了庄园的角角落落。 

环视小院,目及之处“标语”比比皆是。正中石窑的屋檐处写着“居深山心连天下,搞绿化造福后代”;石窑大门两侧写着“花木清香庭草翠,琴书雅趣画堂幽”;石窑墙壁上写着“庄栽千棵树,家藏万卷书”;院墙上写着“少说空话大话假话,多做好事实事真事”;侧房的墙壁上还抄录着郑板桥的一句传世名言:“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是好汉”;粮食库的木板上写着“足衣足食晚景好,勤耕勤种老来福”;工具房的墙壁上写着“院内景色新,山庄春光来”;农具房外木板上写着:“人世间劳动最好,家庭中勤俭为先”;就连养鸡的鸡窝墙上,也书写着“小院栽树香四季,庄内结彩喜全家”。 

宋胤枝老人常对人说:“我一生都喜欢种花种树,搞好绿化造福后代,让庄园赋予浓郁的文化内涵,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是我真正的目的”。朴实话语的背后,给人以深思。 

走出石窑,对面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凉亭。凉亭内置一毛泽东石膏像,后面的台阶旁插有木板,上面写着“读书不怕多,多怕不读书”;“业精于勤,忠厚待人”;“天地有正气,院亭沐春风”。

伫立凉亭,环顾院落,整个庄园就成了清新秀美的世界,与院外荒凉贫瘠的山沟衬比,宛若世外桃源。好一座文化的农家庄园,好一个当代的活着的文化“愚公”,此处分明是一座农民文化的营养站,是一处先进文化的教育基地!此刻,这位可亲可掬的中国老人,正在深山坳处执著地延续着一个崇高的理想……

告别宋家庄和宋胤枝老人,不禁让人感而慨之,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村庄更需要的是精神文化。宋胤枝老人以其绵薄之力,不仅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庄园,构建了一方农村文化之“载体”,更铸就了一方农村文化之“魂”。倘举国能有万千个宋胤枝式的文化活“愚公”,那么,中国广袤农村大地,又岂只一座文化“宋家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汇聚 | 互信同心 | 大爱基地
Copyright @ 大爱网 All right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29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