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仡佬族的儿子降生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好似56朵花。五彩缤纷的花朵,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相互争芳斗艳,各自展现出夺目的光彩,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这些万紫千红的花朵,生长在祖国各地,共同装扮着中华,炫耀着华夏。
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仡佬族是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总共约为35万人口。然而,为数不多的仡佬族的人们,却同样有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仡佬族也是最早开发西南的民族,他们多以同宗聚族而居。
道真县地处黔北、川东南边陲,是贵州省最北端的偏僻山区,也是国家级的贫困县。在这块土地上,世代栖息着苗族、仡佬族的儿女,他们祖祖辈辈在贫穷中苦苦挣扎。
玛瑙村位于海拔1300米高的豆巴山上,长年群居着一些仡佬族的贫苦农民。在这云雾缭绕交通不便的高山上,他们历代以农耕为生,许多人活了一辈子,一次都没有从悬崖峭壁上的农屋中走下来过。因为,下山没有路,唯一的通道是攀岩。有的农民为了生计,走下几百多米的山路之后,还要面对800多米高的悬岩登上攀下,就在这下落石岩打马槽处曾发生了过多起失足跌下悬岩身亡的事。这就是仡佬族祖辈群居的地方,也是王传贵出生的地方。
1934年腊月22日傍晚,就在这座高山上的两间低矮的农舍里,传来了一阵婴儿响亮的啼哭声。这哭声,不仅打破了豆巴山玛瑙村周边的寂静,也给这家农屋的主人,带来了喜悦和希望。
老实巴交的农民王贞周,抱着刚刚出生的长子,咧着嘴对妻子说:“嘿嘿!是个男娃儿。”
浑身无力的韩玉梅,从丈夫手中接过儿子,看着这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她看了又看,爱不释手。紧紧地把儿子揽到怀里,抓着儿子的小手亲了又亲。突然,发现儿子左手掌心无名指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红痣,疲倦的身子顿时兴奋起来,她连连嚷道:“娃他爹,快来看,这孩子左手长了一颗福痣,咱娃准能有大出息。”
王贞周低下头, 拿起儿子的小手看了又看,笑着对妻子说:“咱儿真有福气,真的长了颗福痣。”
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夫妇,开始想入非非……爹娘已经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长子身上,孩子在襁褓里,就想着望子成龙。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取个好名,日后就可以功成名就了。两人看看儿子,又相互对望着商量,给娃儿起个啥名呢?他爹说:“长子为贵,咱也让儿子尊贵尊贵,就叫“贵娃子”吧!”
“咱娃子长大以后能学会我这家传的半拉子按摩医术,娃儿将来也能有口饭吃,韩王两家也就有传人了,娃儿就叫传贵吧!”他娘思忖了一下说。
这个仡佬族的儿子,自此有了王传贵这个名字。这名字寄托着父母的殷殷希望,寄托着家庭解脱贫困的心愿。
贫困农民家里长子,生来就难以受宠,却要担负着重任,还注定了要经受更多的艰辛和磨难。可想而知,在这样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不经受磨练,不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怎能成才、成名、成家呢?
王传贵的母亲韩玉梅,虽然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家庭妇女,因为她从娘家学到了一些经穴按摩的医术,带着它从豆把山下嫁到高山上的王家,就显得有些不寻常,也不一般了。这略懂按摩医术的新媳妇,比那无一专长的高山农民,多了一项挣口饭吃的本事。
韩玉梅就凭这一点,在这深山峭壁的农村里,在这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方,她掌握的这点医技,足以让周边的农民羡慕不已。乡亲们认定韩玉梅是个会按摩治病的能人了。
说起经穴按摩,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书记载,黄帝与他的臣子歧伯、伯高等讨论医药,从而创造了医药、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写道:“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唐代的太医院,不仅设有按摩科,还给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士、按摩工,可见,从业人员已经分类明确。
中华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到了明清时期,按摩有了新的发展,仅按摩专著就有数拾部。尤其是经络按摩的绝技,门派众多,各具特色。经过历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深山僻壤长大的韩玉梅,她对中医的历史和学问一概不知,她想让儿子继承的医术,仅仅是自己的掌握经穴按摩医术的一些皮毛而已。虽然如此,贵娃子娘还是很满足。
说起韩氏按摩,韩玉梅的父亲是家族从事医术的第一人。当年,他居住的村子附近山崖上,这里有一个白龙洞,是一个孤立悬着的溶洞。这洞也真奇,距山顶300多米,洞内常年涌一眼泉水称之圣泉。传说它是天宫赐给云贵大山的乳汁,甘甜清冽,喝过圣泉的人百病不生,长命百岁。山洞里有个白龙洞庙,立着十多尊菩萨,还住着和尚。长年来,谁家有人生病,都要到这儿来跪拜佛像,求菩萨保佑平安……这在当时,就是贫困农民唯一能做到的事情。
有一年,庙里有来了一个峨眉山派修炼人,学有按摩医术,偶尔也会给登门求救的病人动动手。他自从长期居住到这里之后,见到这里贫困农民缺医少药,生活又十分艰难,善良的修行者动了恻隐之心。
这个怀有一技之长的和尚,考虑到自己不可能整天为农民治病,如果有人能学会这一技之长,不是可以为当地农民解决一些病痛了吗?于是,开始打量起周边的人群。他见到居住在离庙洞不远的玉梅父亲,勤劳朴实,很聪慧还十分热心,又愿意助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
这个和尚观察韩家年轻的农民许久之后,就想把山外带来的医术传授给他。终于有一天,和尚叫住了玉梅的父亲问道:“你想跟我学按摩医术吗?学会了可以为乡亲们治病。”
玉梅的父亲喜出望外,心里想着:“有这样的好事,这是真的吗?”他愣愣地望着和尚,好一会才回过神来,忙不迭地说:“愿意学啊”。说完就跪地拜起师傅。
“要学,就要认真学,还要勤学苦练。你学会了按摩医术,要真心实意的为乡亲们治病,这是我的心愿……”
也许是机缘,一番长话交谈之后,和尚就手把手地教了起来。一天、两天、十天、半年,师傅认真教,徒弟刻苦学,韩玉梅父亲的按摩术,就是这样跟这个和尚学来了。
贵娃子的老爷算是韩氏按摩的第一代传人了。这在解放前,中国广大的农村缺医少药,看病十分难的条件下,能有这个医术补充家用中生活来源,已经很不简单了。在这偏远又交通不便的穷山上,很快地成为当地农民看病的土郎中,称得上是有用的能人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谁家有人患上了头疼脑热,风寒外伤等毛病,都要找上门来求治。韩氏第一代简单的按摩手法,虽然医术有限,却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久而久之,远近闻名了。
韩玉梅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她从小心灵手巧,又十分孝敬长辈,深得父母的疼爱。细心的小玉梅,经常看到父亲出诊回来,面对三个女儿长吁短叹。她见闷头抽烟的父亲,就站在他的身边问长问短,父亲一言不发。她怎会知道爹的心思呢?
历来祖传秘方都是传男不传女。这个传统的规矩,让膝下无子的玉梅的父亲伤透了脑筋。怎么办么呢?莫非这按摩医术活该断代?父亲的眼睛移向了小女韩玉梅。他横下一条心来破古训,让小女接班,将按摩医术传下去。
小玉梅心灵手巧,开始跟着父亲认真的学起来了按摩医术。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懂的就像父亲问个明白,还经常跟着父亲出诊,有时还动动手。就这样,王传贵的母亲韩玉梅成了韩氏医术的第二代传人。她学会了家传的经穴按摩手法,掌握了要领,并带着它嫁到了王家。
穷乡僻壤崖上的玛瑙村,要比豆巴山下玉梅娘家更是穷困,缺医少药已成为历代农民生活中的难题。乡亲们听说王贞周的新媳妇会按摩治病,欣喜万分,消息不胫而走,只要谁家有人生病,都来请她去医治。
目不识丁的韩玉梅,嫁到王家之后,平时下田种地,有病人求治,丢下锄头就走,热心为乡亲们医治。日久天长,她凭着家传的医技和自己摸索的经验,有了一定的医术,医疗效果不错,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
韩玉梅不仅医术不错,还有良好的医德和为乡亲们服务的热心肠,做到有求必应。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晴天下雨,随请随到,尽力为病人诊治。真诚实意的服务态度,满意的治疗效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使她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两年之后,王传贵降临到这个苦难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度过了辛酸而难忘的童年。父亲身患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不能下田干活,母亲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还要承担家务活。随着弟妹的出世,家境更为贫困。多亏母亲从娘家带来的家传按摩术,全家人靠着半农半医的收入,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
聪明懂事的贵娃子从小就十分乖巧。娘下地干活时,他就一个人坐在地头边玩耍,时而看看母亲被汗水浸湿的面孔,时而望着远处的美丽天空,时而又拾起身边的土块或小石子,在手中把玩着,从不哭闹。每当有人请娘去看病时,她就会立即放下农活,抱起儿子快步往家走,把儿子交到病弱的的丈夫手中,再拿起治病的小包包,一路小跑地赶到病人家中。
体弱多病的父亲,对贵娃子也是倍加疼爱,经常抱着、哄着、晒着太阳逗着儿子玩。贵娃子两岁之后,父亲经常背着他到十里外的观音岩,求菩萨保佑娃儿健康成长,长大成才。这是他唯一能做到的为儿子的祈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境的贫寒,使贵娃子小小的年纪就能帮助家里干活了。他3岁的时候,就像是个小大人似的照看弟弟,哄着弟弟玩耍,为爹娘分忧。
峻岭大山有厚爱,滋养了王传贵的聪慧和灵性,也哺育了一颗善良朴实的心。他从小懂事好学,心知肚明。父母最大的希望是子继母业,,当个有出息的郎中。他娘认为,长子学会了这门按摩医术,今后就能够吃饱饭,不受穷,这就是山里贫困农民最大的心愿。
贵娃子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刚满五岁,就潜下心来跟母亲学按摩术。母亲出诊,他紧跟其后,一路小跑地赶往病人家中。母亲的一招一式,他都默记于心,反复模仿。那时,贵娃子幼小的心里朦朦胧胧地想:“娘的手竞有如此魔力,奇妙无比,几经按摩,医治效果都不错,真是神了!”
王传贵从小看着娘用按摩医术解除无数病人的痛苦,心里感到娘太了不起了。他看到有的病人家里实在穷的付不起医疗费,娘不收钱也仍然热情、认真地看病。当他看到病人和家庭不尽感激的情景,又为母亲骄傲起来。他决心弄清其中的“魔法”,长大了也要像娘一样,为乡亲们解除病痛。渐渐地,迷上了按摩。
这一切的一切,贵娃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就学到了母亲的医德和人品,也看到了肩负家庭重担的母亲,生活的艰辛。
六岁的贵娃子已经非常懂事了,更知道疼爱父母。每当晚上,他看到劳累一天的母亲,疲惫不堪坐在小油灯前,给弟妹们缝补衣服时,贵娃子就站到她身后,用两个小手在母亲背上忙活起来,又是搥,又是揉,还不停边敲边问:“娘,舒服吗?还累吗?这样按摩行吗?”娘总是乐滋滋地说:“好舒服哟!”接着又对他进行指点。
“贵娃子,娘已经是韩家第二代传人,先辈之恩不能忘。你长大也当个郎中,学了娘的绝活,就能有个饭碗。”娘语重心长地反复叮咛贵娃子,打这以后,听话的贵娃子每晚在油灯下伴母学技。在母亲身上练指法,寻穴位,还点点画画问个不停。六岁的贵娃子,已经像个小大人,有时母亲就让他跟着出诊,鼓励儿子大胆按摩。
心有灵犀一点通。别看贵娃子人小,歪着脑袋看了看娘期待的眼神,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了起来。只见这双瘦兮兮的小手,动作灵巧,指法得当。母亲看着看着,侧过头去抹泪水。贵娃子没负她一片苦心,将来肯定会学有所成,比娘干的好,也一定会有碗饭吃了。娘早已把贵娃子看成是王家、韩家两个家族的希望和传人。
有一天黄昏,娘刚从地里干活回到家,就见一位乡亲满头大汗跑来求医。娘二话没说,拉上贵娃子就走。爹端着一碗水追出门喊着:“玉梅,喝口水再去吧,要走五、六里路呢!”娘头也没回地说:“不啦,病人不能耽误。”
娘和贵娃子一路小跑,来到病人的家里。只见,一盏昏暗的油灯,映着四壁皆空的土屋。韩玉梅二话没说,挽起袖子为病人进行了检查后,开始为这个腹胀的妇女按摩。
妇科和小儿科是母亲按摩的常见病,也练就了拿手的医技。在这医药奇缺的大山里,母亲仅靠半拉子医术,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最让贵娃子难忘的是母亲为病人付出的真心。
贵娃子见到娘用双手拇指轻沾桐油,离小油灯约两厘米处,轻轻烤热,然后气发指间,在病人脐部四周按摩起来。指法时轻时重,时点时按。手凉了再烤热。随着为病人按摩的进行,他看到母亲脸上汗珠开始滚落,身上的衣服全汗湿了。这位妇女鼓胀的腹部渐渐地消下去了,腹部胀痛也好了许多。
“娘,擦把汗。”王传贵递上一条毛巾。
母亲推开他,专心致志地继续为按摩,直到病人苍白的脸色转为正常,才歇下手来。临走时,她又向病人和家属再三交待完注意事项,才牵上贵娃子的小手离去。
天色已晚,劳累了一天,肚中早已空空,母子俩踏着月光,在山间的小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里赶。山地之夜,幽静得有些瘮人。
“娘,你冷?”贵娃子感到母亲的手瑟瑟颤抖。
“贵娃,娘没事,不用担心。你要记住,给人看病就得掏真心,出身汗算啥?这是你外公叮嘱最多的,也是做郎中的本分,千万千万要记住。”接着,娘又说了一遍曾外公学医的传奇故事。
外公的话,贵娃子肯定是愿意听的。娘说起曾外公学医的奇遇,好似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论贵娃子听了多少遍,都会感到神奇故事的吸引力。在这幼小心灵的想象中,这个须眉交白、身怀绝技的和尚,一定是久居龙洞苦修苦练,夜吟经书,昼行峭壁的高人。他还会按摩的医术,真是太了不起了。我长大了也要做这样的人,我要做有医术的郎中,我还要遵循家训,做个真心、热心为乡亲们服务的好郎中。
二 、妈妈,我要上学
常言道:“不识字,也要识事。” 王传贵虽然生在贫困的农家,有着艰辛的童年,却又是十分幸运,他有着几位有眼光、识大体的长辈们。要不然,他这个放牛娃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上学的机会。
贵娃子五岁的时候,经常一人悄悄地跑到村里唯一的那间私塾课堂,看着那些读书的孩子,跟着教书先生念书,十分羡慕。他经常扒着窗户往课堂里看,偷偷的听起先生教课,还不时地跟着背书。
这样的光景没维持多久,五岁半的贵娃子,已经开始放牛了。他多想上学啊!可是,他知道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多次想央求娘说:“我要上学”,却始终没能开口。懂事的他知道说了也无用,爹娘听了只会伤心,还是没有能力让他上学。
贵娃子幼小的心灵里,整天想的是上学,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实在忍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拉着在小油灯下缝补衣服的娘嘟哝着说:“娘,我要上学。”
娘望着长子乞求的目光中饱含着泪水,一把将儿子搂到怀里,自己的泪水也就不由自主地吧嗒吧嗒掉了下来。许久才说道:“贵娃子,娘也想让你去上学,家里实在太穷了,上不起学呀。你可别怪爹娘啊!”
贵娃子见娘这么伤心,连忙用小手给娘擦眼泪,哭着说道:“娘,别哭,我再也不说要上学了。”爹见到母子俩相拥而泣的情景,也跟着直落泪。一家人的悲悲凄凄打破了贵娃子想上学的梦幻。
自此以后,每天清晨,贵娃子赶着牛从课堂旁走过的时候,总是念念不舍地留步不前,磨磨蹭蹭地慢慢离去。他心里想:哪天我才能上学呢?
我要上学成为贵娃子的心病,他虽然没有机会上学,却不肯放弃自学的机会。他经常把牛赶到山坡上吃草,自己就坐在草地上,反反复复大声背诵偷学来的几句《三字经》。有的时候,他会让牛卧在自己身旁,学着娘为病人按摩的手法,在牛的身上揉来揉去,还不时的抬起小头,凝望着远处,回忆母亲的动作,再低下头认真地在自己的小腿上推、按、揉个不停。
懂事的贵娃子,破灭了上学梦之后,一心想着多帮家里干点活。每天傍晚时,他牵着牛往家走时,都不会忘记拾些树枝回来,好让娘当柴火做饭。一回到家,他就帮着娘忙里忙外,一刻也不停,晚上又哄着弟弟妹妹睡觉,好让娘做点针线活。
自此之后贵娃子想上学,嘴上虽不说,心里却始终念念不忘,只是闷在心里不吱声。爹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娘想着,小小的年纪,已经明白事理了。这么聪明又懂事的孩子,怎么才能满足娃儿的心愿。
贵娃子聪明好学,没钱上不了学,不仅成为爹娘的心病。也成为叔叔和舅舅常常念叨的事。他们也想好好培养这根苗,无奈家境都很贫寒,娘愁得经常流泪也无济于事。
叔叔王贞昭喜欢聪明懂事的贵娃子,经常对哥哥说:“咋还不让贵娃子上学呢?这是块好料,再穷也要送娃儿读书,别耽误了。”
“我这病拖得什么也干不了,家里家外就靠你嫂子一个人维持,饭都吃不饱,哪还有钱送他去上学!”爹低声叹气说道。
“咱们一起想办法吧,别耽误了孩子。”叔叔叹口气,摇摇头走了。
转眼又过了半年多,贵娃子都六岁多了。一天,大舅登上了门,说是找妹妹商量让贵娃子上学的事。
大舅韩坚会是外公后来抱养的儿子,平时爹娘和家里三个姐妹都对他十分疼爱, 他对姐妹更是加倍呵护。韩玉梅是他的小妹,两人感情更深。他对贵娃子格外喜爱,视同己出。
大舅对娘说:“贵娃子该上学了,这么好的娃,千万别耽误了前程”
大舅的一番话,触动了娘的心病。她淌着眼泪说:“哥,我也无法呀!我经常想,娃儿这么聪明,不上学太可惜了!我也知道,再穷再苦也要送娃儿去上学,长大了才能有出息,可眼下咋办呢?”
“小妹,先别着急,我们一起想办法,咱再穷也别让孩子跟我们一样不识字,一定要送贵娃子去念书。”经常在外挑货郎担的大舅,见识也多一些,深知学习文化的重要。
“他爹,去把他叔叔叫来,大家想想办法帮衬帮衬,说啥也要让娃儿去念书。”
别看叔叔王贞昭也是一个老实巴交没有文化的农民,他对贵娃子上学之事,也是经常提起,没少操心。
几个大人聚在屋里商量起来,贵娃子站在一边不言不语地听着,心中又是欢喜又是着急,暗暗在想:“你们千万要想出办法来,一定要,让我去念书啊!”他眼巴巴地瞅着这几个亲人,急切地等待着大人们最后的决定。
几经商量几位长辈意见一致,想方设法送娃儿上学。爹娘、叔叔、大舅三家凑钱、供养贵娃子去念书,这是商量之后达成的共识。贵娃子听到这,高兴的扑到娘的怀里说:“我一定要好好上学”。
“还不赶快给你叔叔、大舅磕头,要不是他们凑钱帮助,咱哪能上得起学哟!”娘推了他一把说,对着贵娃子说道。
“贵娃子永远记住叔叔、大舅的帮助”他说完就给这两位长辈磕起了头
贵娃子上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甭提有多高兴。玛瑙村当时没有学校,只有一个私塾的先生,办了个学堂。贵娃子六岁半时,要正式走进这间课堂,跟老师念书。
上学的这一天,贵娃子一早就起来了,穿上了娘赶做的新鞋和补得整齐的干净衣裤,在屋门前走来走去,乐的闭不上口。好容易挨到了早饭后,背上娘缝的小书包,拉着娘的手,连蹦带跳地往学堂走。
这间熟悉的学堂,贵娃子多次在门外经过,又无数次站在学堂的窗户下,偷听先生讲课。教书先生对贵娃子也并不陌生,经常见到他站在门外偷听的身影,从心里就喜欢这个好学的放牛娃。今天,贵娃子终于走进这间学堂,拜见了老师,成为名正言顺的学生了。
私塾先生教书,每天上课半天,懂事的贵娃子,天天下午继续放牛和打柴。他利用放牛的时间温习功课和做作业,学习加倍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贵娃子的勤奋学习,先生十分喜爱。每天听着他朗朗上口的背起《人之初》、《四家经》、《增广》、《百家姓》、《三字经》… … 先生就摇头晃脑的赞不绝口。再说,贵娃子小小年纪,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新教的课,念上几遍就能背下来了。
先生教了两年,贵娃子比别的孩子都学得又快又好。
这一天,先生叫来贵娃子的娘说:“这娃儿聪明好学,真是个好材料,应当送他去正规小学去上课了。”
“咱村没学校,最近的学校,离咱这也要20多里地,娃儿太小,也不放心。还是求先生继续教他吧。”母亲恳求地说。
“不是我不愿意教他,我是怕耽误了这个孩子。他在我这儿继续学下去,长进也不大了。我是真的喜欢贵娃子,他将来一定能成才,你们家长一定要早点想法子,让孩子去学校读书。”教书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娘劝说了半天,娘才领着儿子跚跚离去。
第二次为了贵娃子上学的家庭会议又召开了。
“咱村里没有学校,往外送又那么远,我也没法子了”叔叔无奈地说道。
“让贵娃子住我家吧,我那离土城三崇堂学校才几里地,上学方便.”舅舅接着说。
“你自己还有三个孩子,咱娘又住在你那里,一家老小都要靠着你,弟妹身体不好,又没个帮手,生活也挺难的,这怎么行呢?”娘体谅地说了兄长的难处。
“贵娃子是咱韩、王两家的娃儿,只要我那几个孩子有饭吃,就饿不着他。再说,家里人多,一人省一口就养活了。大姐,你就放心交给我吧。”舅舅的表态,让大家都非常感动。
“就让贵娃子住到他舅舅家吧,只要孩子能接着上学读书,我们再苦再累也要供上。叔叔、舅舅的培育之恩,等娃儿长大了成材了,再好好报答吧!”老实憨厚的爹最后表了态。
贵娃子跟着舅舅走了20多里的山路,回到了家,娘也陪着跟了过去。
玉梅的娘见到女儿拎着外孙来了,高兴的拉着贵娃子的手说:“好久没见到这孩子了!”她看了一会,心疼地说:“怎么还是这么瘦?也没见长个呀!”娘叹了口气,没吱声。
贵娃子的大舅告诉他娘和媳妇说:“我打算让贵娃子住在咱家上学。”一家热就这样说定了。
第二天,娘和舅舅带着贵娃子走了几里路来到小学校。
校长见到瘦小的贵娃子,和蔼的摸着他的头问道:“叫什么名字,几岁了?上过学吗?
“我叫王传贵,今年8岁半了,念过两年私塾。”
私塾教学与学校教的内容不一样,“插班就怕跟不上学习进度,还是从一年级学起吧!”校长听了情况介绍后,做出了决定。
贵娃子一听着了急,没等大人开口,就急忙说道“校长,我能跟上,就让我读三年级好吗?我保证不会拖班级的后腿。不信,我背《三字经》给你听。”说着,他就一口气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接着,他又说:“我还会《四字经》、《大学》、《中庸》、《学而述而》、《先进》等好多篇呢,要不要我再背给你听?”
校长看着聪明可爱又不怯场的孩子,打心里喜欢上了。他想了一下说:“那就先插班到三年级,试着跟班学学吧,跟不上再说。”
“校长请放心,我保证跟得上!”贵娃子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他知道,为了送自己上学,家里费了多大的劲,犯了多大的难啊,要是多念两年半小学,又要给家中增加多少负担呀!
贵娃子的娘安排好长子上学的事,就要回家了。姥姥舍不得女儿离去,再三相劝多住两天,舅妈也跟着挽留。玉梅也想多陪娘和儿子多住几天,可是家中有病的丈夫,无人照看的年幼女儿,牵着她的心。
临行前,玉梅含着泪对娘、大哥、大嫂说:“贵娃子住在你们这,让你们费心了!我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给你们添负担、添麻烦……”
贵娃子拉着娘,一直送到山崖边。
“别送了,已经送了好几里路了,在不回去姥姥他们要不放心了。”娘接着又对长子交待:“住在大舅家要懂事,多帮家里干点活,遇事要记住,不要与哥哥、妹妹们挣,凡是多让这点,娘不在身边,自己也要照顾好自己。”
“娘,你放心回吧!贵娃子懂事,一定要好好学习,放学回来帮大舅家干活,放牛的事我也包了。娘,你也要注意身体,可别太累了……”贵娃子也有许多的挂念和不舍,娘俩相互嘱咐了许多,念念不舍的离开。
三 、人小志气大
王传贵住到了舅舅家,开始插班上学了。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是感激舅舅的帮助。他每天中午,从家里带米在学校吃午饭,每天早、晚在舅舅家吃饭时,他都是吃一碗饭就不添了,心里想着让哥哥和妹妹们多吃点。姥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时就帮他再盛半碗。贵娃子总是说:我已经吃饱了,实在吃不下了。其实,这时候他正在暗暗的咽口水你。
饭不多吃,活不少干。懂事的贵娃子每天放学回来,一如既往的干起放牛、打柴的农活,还经常帮助外婆添柴煮饭,照看表弟表妹。小小的年纪,从来不知道玩一会儿。只要一有空闲,就忙个不停。
“贵娃子,你也歇会吧!年纪太小,别累伤了,”外婆心疼的接着又说:“我这不用你忙活,抽空就去看看书,补上那些功课。”
“外婆,我不累,放心吧,功课也能跟得上。”他嘴上说的那么轻松,其中的苦与累。也只有自己才知道。一个不到9岁的孩子,心中想的事太多了,肩上的担子也太重了。再说,学了两年私塾的,插班后,语文还得跟得上,数学却没有一点基础,老师讲的许多听不懂,要花力气从头自学,才能努力跟上去。
他为了尽快赶上学习进度,找同学借来了一、二年级的算术课本书,利用课间和午间休息,抓紧时间自学,从不去玩耍。遇到有不懂的题目就问老师,问同学,拼命地补上所缺的课程,连作业练习题也一题不少地去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贵娃子用了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把两年半的算术课本作业都完成了,也能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了。学期结束时,他不仅十分顺利的跟班升入四年级,各学科成绩都已经名列前茅。
小学入学的第一学期结束了,贵娃子捧着优秀的成绩单,兴高采烈的像快乐的小鸟,一路连蹦带跳唱着歌,一口气走了二十多里地,回家向爹娘报喜。这是他住到舅舅家上学以来的第一次回家。
爹娘见到贵娃子学习努力,成绩优秀,高兴得合不拢嘴。娘一把搂过还是那么瘦小的儿子,欣慰的说:“咱娃就是有出息,长大了一定行!”
弟妹们也拍着小手跳着说:“大哥真行,大哥好棒呦!”
贵娃子假期回家,给这间平时缺少笑声的农舍里,传出来了难得听见的欢笑声,全家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也有了生活的乐趣。
小小年纪的贵娃子,回到家里就忙乎个不停。他深知爹娘送他去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更知长子的责任,要给弟妹们做出好的榜样。假期里,不是帮着娘下地干活,就是跟着娘出诊看病,他像个小大人似地操持家里的农活、累活,凡是自己干得了的活什么都抢着干,好像从不知道玩耍,也不知道累。他特别心疼里里外外忙活的娘,担心把娘累倒了,整个家也就垮了。
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娘在油灯下给弟妹们缝补衣服时,他就凑着油灯做功课,母子俩经常熬到深夜。
假期快结束了,贵娃子感到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他想上学又舍不得离开家,不能逃避长子的责任,不想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临走前,他像个大人似的嘱咐弟妹们,在家要听话,多帮家里干点活,别让娘太累了。别惹爹娘生气……这哪像是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说的话。
娘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一言不发地流眼泪。心痛地看着长子默默地想:“他这瘦小的身躯的心里,能够装得下这么多的耽忧吗?”
贵娃子离家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娘拎了一个米袋交给他说:“你把这40多斤粮食带到学校吧,中午在那吃饭就别从舅舅家里拿粮食了。咱家穷,你舅家也不富裕,多添一口人读书和吃饭,已经够难为他了。”
“娘,你放心,我知道大舅家也困难,我天天每顿只吃一碗饭,省着留给姥姥和弟妹们多吃一点。”
爹娘听到儿子说的这一番话,难过得又淌下了眼泪。全家人送贵娃子到村口,望着他瘦小的个头,艰难地背起了这袋粮食,离家而去。这个弱小的孩儿的身影,慢慢消失在细长蜿蜒的山区小路上。
放假回家的路上,学习优秀的愉悦心情,一路脚步轻盈,20多里路程,也不觉得山路崎岖遥远。返校的途中,步履感到艰难,浑身都不轻松。他想着背上扛着沉甸甸的40多斤粮食,它是爹娘和弟妹饿着肚子省下来的……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在崎岖山区的小路上孤独地走着,他越想心里越难过,越走脚步越沉重,浑身被汗水打浸了,还得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着。
走了十里路了,走了二十里了,背上的粮食感到越来越沉重,实在扛不动了,还要咬着牙扛着,硬挺着往前赶路。太阳下山了,终于还有五里多路了,他真期盼快点到舅舅家,歇上一夜,明天就去学校报到。
天渐渐黑下来,贵娃子实在也走不动了,他把粮食放在田埂上,坐下歇了一会儿,他估算着,天黑前肯定能到家。眼看着太阳慢慢地落到了西边山头上,心里想再不赶路就要摸黑走夜路了,他站起身来,拎起口袋想把粮食再扛到肩上,此时,已经筋疲力尽,要想托起这袋沉重的粮食,实在是力不从心了,脚底一滑,一下子从田埂上跌倒了,连人带粮食滚到了沟里。他爬起来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小泥人,浑身上下水淋淋的,没有一点干净的地方,他望着身边泡在泥水里的一袋粮,心疼地直跺脚,急的哭了起来。
周边又没有人家,路上也没有行人经过,贵娃子知道,哭是无济于事的,赶紧把粮食弄到路边才行。他挽起裤脚,看了看跌伤的腿,咬着牙硬是把这袋粮食举到路边,自己才从沟里爬上去,坐到田埂上淌着眼泪直喘着粗气。
被水浸过的粮食袋更重了,贵娃子明白,再重的米袋也得扛着走!他站稳双脚,用力托起粮食,终于扛了起来,继续往前走。天渐渐黑了下来,他走在高低不平的田埂上,越走越累,越想越着急,背上的粮食也越来越沉。他不敢再放下粮食休息了,只好扛着粮食咬着牙挺着,一步步往前走,几里路好似走了几十里,赶到舅舅家,早已昏天黑地了。
10岁的贵娃子弄得这么狼狈,外婆和舅母看得心疼,忙着给他打水洗澡、换衣服。舅舅更是难过,望着贵娃子叹了一口气,接过湿透的粮食袋,一声不吭拿到院子里摊开晾起来。这就是穷人家的孩子。
“你大姐也真是的,让这么大点的孩子,扛这么沉的粮食走几十里的路。咋就放心呢?”外婆对舅舅咕哝地说道。
“大姐也是没有法子,姐夫有病,不能帮着送娃儿,姐又走不开,真是难为这孩子了。”舅舅又心疼贵娃子,还要安慰老娘,又能说些什么呢?
贵娃子躺在床上,想到自己给家里增加的负担,想到给舅舅家添的乱,想到落水的粮食……小小的年纪翻来覆去睡不着了。
新学期开始了,王传贵顺利地升入四年级了。眼下,他不仅能够赶上学习的进度,也不感到上课吃力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学期的下课时间,贵娃子不需要补习所缺的课程了,他就抓紧时间完成当天作业,放学回家好帮舅舅多干些农活,还要去放牛。10岁的贵娃子在舅舅家长大了一岁,更加感到寄住在舅舅家,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心中更是过意不去,帮姥姥和舅舅多干些家务和杂活,心中才会略感安慰。于是,他一到家就忙个不停。他时刻记住,自己能够上学,舅舅帮了大忙,一定要记住:“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
王传贵上小学五年级时,在学校已出类拔萃了。有一天,教导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笑眯眯地说:“我和校长商量决定,让你代表全校去参加全县的演讲比赛。好好准备一下吧,相信一定会成功的。”王传贵感到意外,愣了一会才点了点头,握着小拳头说:“我会尽力去做,争取得个好名次!”他开始做准备了,精心写好发言稿,几易其稿感到满意后,才有声有色地开始背诵起来。
比赛这一天,他在教导主任的陪同下,提前来到比赛场地,静静地坐在那儿酝酿情绪,脑海里还在背诵着演讲稿。轮到他登台演讲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台,面对台下一双双眼睛,神情自若地扫视了一圈,声音洪亮地开讲了:“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怎样准备做一个科学家。我认为,当一名科学家,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具备许多的条件,要有丰富的知识。无论光学、化学以及各门自然科学,都是当一名科学家最起码的基础。也是各项发明创造……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长大了才能做个有用的人,我长大了就想当一名科学家。”
演讲结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评委会都夸起这个孩子人小志气大,将来一定会成才。
演讲非常成功,王传贵获得了全县第一名,他为学校争了光,也为自己争了一口气。他实现了自己默默许下的诺言:“要学就学出个样来。”王传贵获得了这次最高荣誉,完成了全校师生的重托,他兴奋得一夜未合眼。
是啊,早熟的王传贵演讲的都是心里话,他上学后开阔了眼界,做梦都盼着当上大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知道,家境的贫寒,没有走出过山区的父母,最大的希望是让他子继母业,当个不受穷的郎中,就心满意足了。然而,这并不是王传贵的期望。此时,他已经想得多,看得远了。
爹娘和舅舅全家听到这个喜讯后,都非常高兴,把贵娃子夸个不停,还要弟妹们以哥哥为榜样,学出个样来,长大成才。
小学毕业后,王传贵考入县里的重点中学——道真中学。县城远离小舅舅的家,他开始了住宿的生活。没有农活的负担,也没有杂事的相扰,他一心一意地刻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成为全校的优秀生。老师们喜欢这个好学生,学生们对这个学习成绩优秀,乐意助人的好班长十分友好,又非常尊重。
四 、走出大山参军去
1950年9月,王传贵家乡解放了。那年,他刚好上到初三,县里举办的知识训练班,他报名参加了学习。三个月后,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贵州北部少数民族地区征兵。刚满16岁的王传贵听到这个消息,像只快活的鸟,向往飞向山外的世界,他要报名参军。
父母多年的艰辛,实指望子成龙飞,那儿会舍得让长子去参军呢?贵娃子硬是缠着娘,要去参军。还是娘最了解儿子的心,劝着他爹说:“贵娃子是个有志向的孩子,他想走出大山区闯一闯,咱就顺了他的心愿吧!再说,孩子在外念书这些年,咱家不时也挺过来吗?这孩子心思重,咱不让他去,不会硬要去,憋在心里的闷气,要生病的”爹娘终于咬着牙狠下心,同意让贵娃子走出大山出去闯一闯。他们把贵娃子叫到身边,淌着泪点了头,满足了贵娃子的心愿。
征兵工作按程序进行,王传贵报名参军后,天天打听消息,急着等待入伍的通知。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收到了入伍通知书,高兴地一蹦三跳地回家报喜。这位仡佬族的后代,终于如愿以偿,从此踏上一条崭新的路,成为全县首批13位应征入伍青年的一分子,全县人人羡慕的对象了。
王传贵自从接到参军的通知书后,一直盼着早点出发去部队报到。可是,心里又舍不得离开多病的父亲,劳累的母亲和弟妹们。他知道此刻父母的心情,真是难以诉说。双亲从自己出生,就想望子成龙,艰辛培育自己读到初三,指望能够接上娘的班,当上郎中。眼看就能够帮家中挑起一部分担子了,自己却要参军走了……想到这里,他在庆幸之余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于是,每天拼命地为家里多干些农活,尽量想减轻娘的重担。
临近出发的这几天,每当贵娃子干完农活,就偎在爹娘身边,不言不语地看着他们,心里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娘的心里何尝好受?总是在想这想那,心揪得都疼。
儿行千里母担忧。16岁的贵娃子,从未出过远门,一个人要翻山越岭徒步走上四天,才能到达遵义去报到。这一路上安全吗?贵娃子从小体弱单薄,长得又矮小,到部队训练又艰苦,能吃得消吗?贵娃子的娘经常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为儿子准备路上吃的干粮,还不时地把儿子叫到面前嘱咐几句。
王传贵盼着出发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矛盾的心里难以用言语表述。他一边是想走出大山,去外面世界闯天下的兴奋,如今终于如愿了,想到这儿就甭提多高兴了。一边又是舍不下的亲情和难以推卸的长子责任。当他见到眼含泪水的娘亲和依依不舍的弟妹,心中更加难过。
他心知肚明,爹娘费尽心血培养自己读书,眼看就能帮助家里分挑担子了,却参军远去。这一走,自己是展翅高飞,爹娘却要为这个穷家更加受苦受累了。再说,参军之后,不知要等上几年才能回家探亲……,他告别了送到村头的亲人,依依不舍的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向母亲和弟妹们道别,向生活了16年的贫困的家乡告别。他咬着牙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样来,回来探望父母、弟妹和乡亲,将来一定能帮助家庭和家乡改变面貌。
他沿着山区小路从村里要走到县里去集合,再走到遵义市去报到。上学以来,曾数十次的往返,行走自如,也不觉得路途遥远。今日不知怎么回事,走在这条几十里的山路,感到格外的缓慢。
王传贵步履沉重地走在这行人稀少的山区小路上,思绪万千的遐想,没有人来打断。他对自己默默地说:“贵娃子呀,贵娃子,你就要走出大山,去闯外面的世界了,你能成功吗?你参加了解放军,成为人民的子弟兵,成为保卫国家的一名战士,你能肩担重任吗?”一定要努力不能让爹娘失望。
他又想到自己从小的抱负。参军是响应国家的号召,服从国家的需要,也许这样就不能实现从小立志当一名科学家的愿望,参军也辜负了爹娘的期待,培养一名郎中,也不能成为现实了,转念想一想,他认为:个人的愿望要服从国家的需要;小家的期盼要服从大家的安排。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当一名解放军又是何等的光荣和自豪!
“爹、娘,贵娃子对不起你们,辜负了你们的殷切期望。虽然不能挑起家传医术的担子,一定会挑起为国家做贡献的担子,原谅我,更要为我祝福吧”!贵娃子一会庆幸自己有通情达理又善良的爹娘,一会又想到恩重如山的舅舅和叔叔,一会又惦念疼爱他的姥姥,一会又牵挂着年幼的弟妹……他想着走着,不觉得来到当年背着粮食跌到沟里的地方。
他看了看田埂和沟里的水,在这难以忘怀的沟旁,就地坐了下来,静静地回忆起当年狼狈不堪的辛酸情景。过了好大一会,他站起来自言自语地说“乡亲们,贵娃子走啦!我不会忘记你们,我会回来让咱玛瑙村的穷娃儿都能上学,决不会让他们跟我一样,念书那么艰辛。”
这哪是自言自语,明明是豪言壮语。穷山里的放牛娃,誇下了海口,这虽然只是暗自说的大话,日后却成为王传贵始终念念不忘的心愿,一定要实现。
王传贵终于到了县城。道真县应征的入伍的13名战士,在县武装部集合后整装出发,集体去遵义市报到。
从县里走去遵义,不通汽车,要靠两条腿走上四天。沿途要翻几座大山,面对高山林立,悬崖断壁,沟坎连绵。这对于偏僻远山沟里出来的农家娃,还不算是难事。崎岖的山路,开始远途拨涉了。贵娃子想到,从此就开始走向未来,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一路上翻山越岭走近路,抄小路,攀山崖他一点也不在乎。有时,这个小队的新兵,在山里走上半天也不见人影。只有深山的回音,为这10多个热血青年鼓劲,让他们能轻松自如地排着队赶路。
沿途中,渴了,就去找点水喝,饿了,啃几口干粮;天黑了,就借宿在老乡的灶门前休息。途中的辛苦早被快乐的心情代替了。
这个小队伍,头两天走得还挺快,到了第三天,明显感到体力不支了。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从小没吃过苦,更没经受过这样的磨练,老是嚷嚷走不动了,队伍只好走走歇歇,速度明显减慢了。部队前来带兵的赵班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保证新兵准时赶到遵义报到,再难也要执行。
王传贵在这个队伍中,长得最矮小瘦弱,一路上都是快步小跑跟着走。开始行军时,赵班长担心他会落伍拖后腿,没想到,事实恰恰相反。这也难怪,从外边来看,谁会知道这个16岁的青年,个头不到一米六,体重也不足八十斤。看上去,还是一个十足的娃娃。由于苦难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年吃不饱,营养不良再加上过度的劳累,造成了发育欠缺。
真没想到,这个放牛娃出身的小兵,却有一股子异常的毅力和耐受力。沿途,只要看到谁走不动了,就主动上前去帮助背行李。一路上,这个小个子兵的前胸后背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包袱。他艰难的走在队伍中间,背得再重也不落伍。
每到天黑,借宿在老乡灶门前休息之前,又是这个小个子,不声不响地到路边拾些柴火,跟房东打个招呼,借用锅灶烧上一锅热水,让一个个战友用热水泡泡脚,解除疲劳,一切安排托了之后,他才去泡脚,每天晚上,他总是最后一个休息。
赵班长看在眼里,心里越来越喜欢这个“小不点”的新兵了。在行走的途中,他会主动来到王传贵身边问道:“累不累啊?这么多东西,都到你身上了,拿得动吗?我来帮帮忙好吗? ”
“报告赵班长,我能行,从小在家干农活习惯了,10岁时就背着40多斤粮食走了几十里呢!这对我来说,真的不算什么。”王传贵尽量挺直了胸,自豪地回答着问话。
走了整整四天,终于到了遵义,来到了红色革命的转折地。王传贵心情十分激动,甭提多高兴了,他东看看,西瞧瞧,沿途的劳累无影无踪,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新兵来到部队报到之后,深山的放牛娃真正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穿上了军装乐得合不拢口,整天都是乐呵呵的。
新兵集训开始了,各项工作进入到正常程序,每天照例的军训之后,连里还组织了诉说家史等系列政治活动,提高新兵的觉悟。王传贵以杰出的演讲口才和苦难童年的经历,讲述了高山上仡佬族聚居的玛瑙村,农民们世代相传的苦难。他的演讲,赢得了战友们一次次掌声,也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更激发了战友们的斗志。
三个月的集训很快就结束了,王传贵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部队。道真县同来的其余12人中,有8人均以不同的原因,先后被退回了原地。
1950年12月,新兵开始正式分配了。由于王传贵参军后的表现突出,得到了一致好评。领导们都认定这是棵好苗子,各个部门都想争着要他。这倒让连长为难了。指导员想出一个高招说:“这是个好兵,咱就听他的想法,让他自己选择吧!”
王传贵成为新兵连唯一能够自己掌握去向的战士。他听到政委说:“咱连分政治、卫生、供给三个队集训。你想学什么?”
“我跟俺娘学过按摩,我想当个郎中。”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卫生队。于是,他被分配到贵州警卫二团二营二连,当上了卫生员。
这真是天意啊!他没想到参军到了部队还能当上“郎中”,这下终于顺了爹娘的心愿了。
时隔不久,王传贵随部队参加剿匪战斗,进入深山搜索匪徒。好在他从小就有走山路的锻炼,行军走路并不感到艰难。有一回,全排接到命令,连夜进山。这一天晚上,天下着雨,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冒雨急行军。
王传贵摸黑走山路,习以为常。有些战友不适应山地夜行军,一个战士不当心滑了一下,跌倒在地扭伤了脚,疼得站不起来。战友们在路边找来了一根树棍,这个战士拄着棍子也无法站立行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束手无策。
王传贵跑过来检查了一下这只受伤的脚后,翻遍了医疗包,感到了无能为力。解放初期,部队的医疗条件很差,卫生员的医疗包里除了有少量的碘酒、酒精、阿斯匹林等简单的药品之外,一无所有。猛然间,他想起母亲教的按摩法,当机立断决定采取紧急措施,便如此这般地按摩了一番。第二天开始,每天按摩两次。没几天,那个战士扔掉拄着的树棍,大步流星,行走自如,好了!
消息不胫而走,王传贵的名字也被战友们常常提起,每到宿营休息时,大伙都围过来找他按摩。
抗美援朝战斗开始了,1951年11月王传贵接到部队命令,调到东北34陆军野战医院,从事接收从朝鲜战场上护送回国伤员的救治工作。
王传贵调到野战医院工作,就像是亲临前线一样,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受伤战士,缺胳膊少腿的还算不上是重伤员。不少战士被送来时,被炸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看着心疼地只想掉眼泪。
参军不久的王传贵是一位新战士,干卫生员工作时间不长,专业基础也不足,整天的工作就是忙着搬抬伤员、打扫卫生、换药和一些杂活。瘦弱矮小的个子,与身材高大的东北籍战士在一起干活,两人搭档,干着一样的活,一天忙下来,累得腰酸背痛,整个人都像散了骨架。
有的时候,运送来的一批伤员安排就绪,刚想休息,又送来了伤员,他为了抢救战友的生命,减少伤员的痛苦,再累也拼命干,也从不吱声。
王传贵边干边钻研医务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就掌握了救治的程序和技能,工作也比较得心应手,他成为骨干成员,当上班长,工作任务就更繁重了。
五 、抗美援朝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出兵干涉,并令海军第七舰队侵入我国台湾海峡。联合国安理会在没有苏联常任理事国参加的情况下,非法通过他们关于朝鲜形式的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援助”。
这次侵略战争,除了美国自己出兵外,还纠集了英国两个旅,土耳其和加拿大各一个旅,泰国、新西兰各一个团,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各一个营,卢森堡一个排,南非联邦一个空军中队,并授权美国统一指挥在朝鲜半岛的各国部队。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由16个国家军队组成。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一时兵力合起来已达40余万人,当时,他们派出各型飞机1000多架,各型军舰3000多艘,坦克170余辆,火炮300多门。朝鲜战争一开始,纠集的敌军先头部队13万余人,他们越过“三八线”,继而兵分多路,向中朝边境推进,占领朝鲜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
美国飞机还直接侵入我东北地区丹东市,狂轰乱炸,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地区的的国土上。
一九五零年十月八日,中国依据朝鲜政府的请求,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当年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加入到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之中。1952年9月,身为卫生班长的王传贵,随医院出国抗美援朝。
从一九五零年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美国将军克拉克在朝鲜板门店停战协议上签字。在历时两年零九个多月的抗美援朝的正义战争中,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正义的抗美援朝战争,保障了邻国的独立、祖国的安全、亚洲的和平与世界的和平。
如今,这一场撼天动地的正义战争——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场战争也行将引入历史的深处。《阿里郎之歌》也由悲怆唱到舒缓,鸭绿江水也把岸堤冲涤的发了白。但是,王传贵在朝鲜战场上的日日夜夜,如今仍记忆犹新。残酷战场上的一幕幕情景,永生不会忘怀。
他记得,在那炮火封锁的前沿阵地,搭建临时战地野战医院卫生所,护理和转送伤员;在那冰天雪地里,为了保护伤员和战友的安全,深夜岗在战地值勤;他更记得在枪林弹雨中,为了抢救伤员,出生入死;在敌机轰炸的弹坑里,救下了一个个战友。
他难以忘怀的是:为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而艰难的越过“三八线”,走到朝鲜的开城、板门店,日夜穿梭,忙着接收交换战俘的防疫工作……。
他对这些往事记得太清楚,彷佛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说起这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永远不会消失。
王传贵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赴朝的命令下达后,火车一声长鸣,满载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看跨过了鸭绿江,离开了祖国,奔向了朝鲜战场。一进入朝鲜国土,如同到了另一个世界,四处废墟,遍地弹坑,路断、桥塌,残不忍睹。天上敌机来回飞旋,地上枪炮声不断。黑夜里,我军的汽车在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弹坑路上,颠簸着疾驶往前。
入朝的第二天,天气突变,刮起了大风,又下起了雨。本想,这样恶劣的天气,敌机不会出来了,可以抓紧时机赶路。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前方急等着这批医务人员去建野战医院。前线急需,任务紧急,医疗队也顾不上前思后虑,清早就冒险上了路。
汽车在坑坑凹凹的路上行驶,上午10点多钟,敌机还是照来不误,飞机照直对着汽车就俯冲下来,顿时机枪扫射像狂风暴雨一般,射击声响成一片,还不时投下炸弹,大地震得像要翻滚了一般。
飞机在离汽车不远的地方,投下了一枚炸弹,火光顿起,尘土飞扬。接着,机枪子弹像雨点般地在身边扫射,呼啸之声此起彼伏。战士们急忙下车,在雨中就地隐蔽。
狂轰乱炸的五架敌机,恢复了编组飞去后,战士们一个个刚从泥地里爬上来,乘上汽车,准备继续往前行驶时,敌机又出现了,……这样走走停停,两天两夜才到达目的地。战友们一个个都像泥人,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动手,在笃庄洞搭建战地医院,准备在一线抢救和和治疗伤员。
残酷的战争,造成的伤亡较大,医疗队不仅要在战地医院救治伤员,有时还要去战场抢救伤员。为了使伤员及时得到救助,战地医院的流动性特别大,需要不断的搭建,不断地随着战场转移。
王传贵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搭建战地医院和挖山洞病房已成为日常的必需工作。面临敌机的轰炸,白天无法作业,只能在夜里摸黑进行,争分夺秒抢时间干。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季节,经常是漫天大雪,阵阵北风,刮得地面积雪也随风飘舞,使人睁不开眼。深夜,还要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挖山洞,踩着几十公分厚的积雪去砍树,回来搭建病房。由于气温太低,任务又紧,干起来不容休歇,必须一气建成。许多战友的手,脚、鼻梁部都冻坏了。直到如今王传贵的左手食指还留下变形,腰椎侧弯,踝关节粘连强直等当年的后遗症,可见当年战斗环境的恶劣与严酷。
可是,当年战士们哪顾得了这些,眼见一个个牺牲的战友和伤员,医疗队员心中装满了怒火,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敌机轰炸得多猛烈,脑子里想的只有设法抢修、抢建病房,尽快急救前线下来的伤员。
搭建野战医院,任务十分艰巨。由于野战的环境恶劣,各地的环境不同,条件不一样,效果也难如愿。有时候,战友们拼了命,尽了全力,也不能隧愿。尤其是雷雨季节的恶劣环境里,搭起的帐篷,经常是“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面不下,里边滴答”。遇到寒冬腊月的风雪天气,呼啸的北风吹得帐篷无法搭建,又不能让伤员躺在露天的雪地里,只好由几名战士站在帐篷的四边,用手紧紧拉住绳子,帮助固定帐篷。
所谓的战地医院里,医疗条件有限,许多伤员送来进行这紧急抢救包扎之后,就要立即转移。战地医院条件艰苦,不仅医疗条件有限,伤员的食物更成问题。冬天,用雪水泡上炒面,烧开成炒面糊糊,就算是重症伤员的病号饭了。其余的战士,只是一把炒面一把雪,炒面和着雪水吃。吞下去充饥就算是吃了一顿饭。有时,数量有限的炒面,在紧张的战斗中,顾不上保管,被水泡成了浆糊,也得吃下去充饥。
深夜站岗保护伤员安全,是战地医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寒冬在雪地里站岗,滋味更不好受。长期劳累过度,已使体弱年小的王传贵染疾在身。他坚持带病工作,依然经常站岗放哨,监视敌机。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发现敌机,立即声鸣枪报警;不论是山洞病房,还是废墟搭建的病房帐篷里,立即关灯隐蔽。
王传贵在战场上,天天和死神擦肩而过,最难忘的死里逃生就有好几次。
一天他们接到上级命令,又要赶往前线去抢建战地医院,当即整队出发。汽车开了一天,路过一小村子,天黑了又下着雨,汽车也坏了,不能行驰。领导决定,当晚就地住到老乡家里。
朝鲜民众在战乱和天灾的条件下,生活十分艰苦,自家的粮食都不够吃,也顾不上友军了。晚上,战友们围在一起,又吃了一顿随身带的压缩饼干,和衣而睡了。
半夜敌机又来轰炸了,在王传贵和战友们住的不远的地方,连连投下了几枚炸弹,周边的房屋震塌,形成一片废墟。
王传贵从梦中惊醒,头部已被芦苇、柴枝覆盖,全身被倒塌木头、土墙压住,四肢动弹不得,疼痛难忍。他知道自己没有被炸死,就大声疾呼。战友们闻声前来救助,大家七手八脚将他扒了出来,总算是脱离了危险。他发现自己无大碍,还能动弹,拍去了身上的尘土,立即投入到抢救战友的行列之中。在这次敌机轰炸中,有两名战友牺牲,10多人受了轻伤,王传贵悲愤交集,敌军又欠下了一笔血债。
又一次死里逃生更为惊险,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经历。有一次,任务特别紧急,为了尽快地赶到目的地,必须在敌机的封锁下,尽快赶到目的地。
王传贵和战友们经过一天夜行军,队伍赶上了一班火车。战友们坐上火车,像是躲猫猫似的向前赶路。要知道,能够搭乘火车赶路,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事了,速度就明显快得多。天亮时刻,敌机疯狂的轰炸又开始了。火车无法向前行驶,就在山洞里呆了一整天。
下午6时许,天已摸黑,火车开出了洞口,领导叫大家下车方便一下。王传贵飞跑下车解手,刚解开裤子蹲下,翟队长就大声喊“敌机来了,快上车,快上车……”他立即站起来,提着裤子就往车箱门口跑,眼见火车已开动,正在加速往山洞里退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传贵快速又灵活地用右手抓住了车门时,火车已退入到山洞里。
幸好王传贵身体瘦小,身子擦着洞壁,吊着挤进了山洞,战友们手急眼快,急忙把他从车门口硬拖上车。他虽然胸部、手和腿部多处受伤,鲜血淋漓,总算是幸免遇难。火车上,队长着急地清点人数,发现防疫队就有13人没有上车,友邻战斗部队没上车的战士就更多。战友们急切地等待着疯狂轰炸的敌机离去,再下车去抢救战友。
王传贵猛然听说,江和声也没能上车,顿时心中的焦虑和担忧就忘记了伤痛。这个四川籍的战士,可是自己在战场上生死相依的好战友。
敌机猖狂地轰炸和扫射之后,扬长而去。火车开出了山洞,又停了下来。各部队急忙派了战士下车去抢救伤员,王传贵不顾伤疼,也一定要下车寻找活着的战友。只见地上的一个弹坑里躺着横七竖八的战士,他们连裤子都没来得及穿好,都牺牲了。火车上的战士悲痛地哭着,大声喊着誓为战友报仇。
王传贵最要好的战友江和声,也牺牲了。他抱着这位好兄弟痛哭流涕,发誓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
王传贵带着悲愤的心情和伤痛的身体,来到了目的地,立即投入到新的战地工作。
长期的紧张、劳累和营养不良,身体单薄的王传贵,腰酸背痛,全身乏力,胸痛、气短。他知道自己生病了,硬撑着也感到体力不支。身边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王仲杰医生说,小王可能是感冒、劳累过度,休息一下,就能缓过劲来,这是小伙子常有的事。
王传贵的身体逐渐消瘦,日趋严重,胸痛、不断咳嗽,怕冷……。尽管如此,每天仍然坚持在战地前线,出入战场抢救伤员,也从没有休息,更没有吃药打针,仍然坚持工作。
有一天,王传贵感到病体难以支撑,全身发冷,四肢无力,强忍着病痛还在进行抢救伤员的工作。当晚,又轮到值夜班,他二话没说,拿起枪就站到雪地里。
深夜,气温降到零下20多度,天上又下起了鹅毛大雪,冻得他浑身不停地抖动,牙齿咯吱咯吱颤个不停。为了打起精神站好岗,他时而咬紧牙关,时而又紧咬嘴唇,嘴唇被咬破后出了血,很快就被冻住结了冰。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接班的战友来了之后,他才回去休息。第二天早晨,战友们发现从来早早就起床的王传贵,满脸通红地躺在那还在发抖,体温已高达40°C。他吃了退烧药,立即又爬起来投入到战斗中。
王传贵病情不断严重,却始终不吱声,默默地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工作照样干,站岗照常值勤。他常想,战场上牺牲无数的战友,不少重症伤员在搬抬中、救治中死去,每当想起他们心里就感到悲伤。我能活着就要拼命干,这点病痛算什么呀?!
王传贵拖着病弱的身躯,又接到新的任务。他必需迅速赶到开城,参与板门店交换战俘,针对敌人的细菌战而进行防疫工作。
消毒清洗是主要的任务。白天板门店,晚上回开城,他没日没夜的在炮火连天的前沿来回穿梭奔走,每天拉锯式地往返,参与防疫和交换战俘。那段时间,简直像个机器人似的连轴转,病魔早已不知道被赶到哪儿去了。
他不知道疲劳,不知道危险,满腔怒火地面对这里血淋淋的每一个场面。每一幕残不忍睹情景,脑海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侵略者的罪证。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在抗美援朝历时一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出生入死……终于活着回到伟大的祖国。
1953年11月,王传贵与战友们完成了任务,接到命令回国。火车开到鸭绿江边,活着回来的战士们,一个个相互拥抱着放声大哭,这是为牺牲的战友而痛哭;这是为回到祖国高兴而哭,这是为正义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哭。
汽车在向前行驶,每到一个站,当地的老百姓做好饭,烧好开水,端着碗送到战士们手中。王传贵和战友们大口吃着祖国亲人送来的饭,泪水滴到碗里又吃进肚里,一个个感到这是有生以来最好吃的一碗饭。这是活着从战场上回到祖国,吃上亲人们送上的第一碗热饭。因为,在朝鲜战场上,整天吃的是炒面、压缩饼干、罐头、油炸花生米等充饥的食品,白米饭的味道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王传贵与战友们回国后,部队领导安排他们到北京国防部军委124疗养院进行体格检查,他的诊断报告上写着:陈旧性肺结核,胸膜肥厚粘连。
时隔多年,朝鲜战场上留下的咳嗽、气喘等后遗症,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尤其是年纪大了,走路稍快时,胸痛气憋难忍,登上三层楼梯时,都要休息一会才行。这是朝鲜战场留给他终身难忘的“纪念”。
六、救死扶伤成为人生的目标
王传贵与死神擦肩而过,活着回到了祖国。他被分配到国防部办公厅124疗养院,继续从医。他立即给爹娘写了一封信,告诉这个喜讯,儿子终于实现了爹娘的心愿,真正成为一名郎中了。
他去报到的头一天夜晚,彻夜未眠。脑海里再次浮现着朝鲜战场上一次次残酷战斗的场面,一个个牺牲的战友,一幕幕抢救战友的紧张场面,轮番在眼前晃动。抗美援朝的日日月月,将成为终身难忘的经历,永远牢记在脑海里。
王传贵感到,如今大难不死,又实现了救死扶伤的人生目标,真是三生有幸。他联想到,刚参军时的幼稚与可笑,从小在母亲身边学到了一点经穴按摩的方法,也只能算刚懂点医学皮毛,就觉得很了不起了。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参军后敢拍着胸大言不惭地说,我有一技之长,要到卫生队工作。没想到,这竟然成为参军后从医的敲门砖,走上了传承中医之路。
他又回忆起干上了医务工作之后,经常在临床运用时,不能得心应手,急得满头大汗……尤其是在朝鲜战场上抢救伤员时的力不从心,才感到自己所掌握的医技很肤浅。
他告诫自己:深山里放牛的贵娃子,如今虽已成为正式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一定要掌握真本事。如今,这仅仅是学医的开始,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医,还相差很远。
一个人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争取攀登医学高峰。他认为,能有机会继续从医,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工作,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医学基础理论,尽快地提高业务水平,实现自己的誓言,把救死扶伤作为人生目标。
从此,每个周日他都在图书馆借阅中医古藉,边看边记,一呆就是一天。几年如一日,经常是带两块烧饼和一杯水,凑合一顿中饭。久而久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这个年轻精干又矮小的军人,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产生了敬畏之情,主动地帮他查找一些书籍和资料,满足这个年青军人的求知欲望。
王传贵边工作边学习,转眼从朝鲜战场回国已经两年了,这期间,也是他刻苦努力的两年。此时,他不论是医学理论,还是业务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
他的勤奋好学,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这个小伙另眼相看。
人生的转折,往往是一瞬间抓住了机遇,通过努力就能再上新台阶。
1955年3月的一天,医院的领导把王传贵叫到办公室说:“我院分到一名去大连医学院进修名额,经反复研究,决定派你去。这是一次难得全面提高的机会,一定要学有所成,不要辜负全院领导和战友们的期望。”
从天而降的的喜讯,也是自己连做梦都想得到深造的机会,今日如愿了。“是!我一定努力学习,保证完成任务。”王传贵毕恭毕敬地行了军礼,接过了通知书,心里乐开了花。真是太难得了。
王传贵到了大连医学院后,安排在中长铁路医院物理医学康复科进修,向西医名家朱永居主任学习西方按摩手法。他如饥似渴的学习,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手法,耐心询问病人的感受。下班后,他就开始整理当天的病案,反复研究患者的病情与朱老师的手法。于此同时,他还对中医手法与西医手法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特点和疗效。
进修期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学校和医院里,除了上课实习就是看书,周末和假期,也从来舍不得抽点时间去逛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业余时间,也待在图书馆。同事们要找他,只要到图书馆,一准就能见到他的身影。
一年零八个月的进修学习很快结束了,王传贵学到了许多医技,工作能力和医疗效果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以优异的成绩出色的完成了进修的学习任务,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回到单位,他向领导交上了写满称赞评语的鉴定。
1956年11月,他被调到北京总参管理局第三门诊部,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又一次跨越,登上了新的台阶,为日后的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学习是无止境的,攀登才能永远向前。进了北京城,天地更加广阔。他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后,继续投入到边工作、边学习之中。王传贵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的过程中,通过日集月累,逐步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许是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它对传统中医的经穴按摩医术情有独钟。
他认为,经穴按摩是国医中的瑰宝,有着奇特的疗效,如果能在这个方面深入研究,全面掌握理论基础,再不断从实际操作中进行应用探索,就能创新发展,让传统的中医发扬光大,为人民健康多做贡献。
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还要开始行动。于是,他对中医经穴按摩更下功夫。当时,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每月的工资,除了自己的生活费之外,还要寄回家中,赡养年幼的弟妹和疾病缠身的父亲,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医学书籍,他就成为中国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的常客。
王传贵从《黄帝内经》开始学起,这是一部完整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著作,也是系统学习中医的基础。书中不仅记载了按摩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的治疗作用和应用。他边看边记着笔记,如饥似渴地摘录相关的内容。
他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书中,摘录下深有启示的段落:“中央者,其地平似湿,天地所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和按蹻,故导引亦按蹻者,亦从中央出矣。”他对此牢记在心。他认为,导引即是气功,按蹻即按摩。
他摘录《素问.血气行志篇》的内容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人体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这些摘录笔记,他全部背诵下来,为全面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医传承的书藉众多,他特别热衷阅读按摩书籍,如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明代《正体类要》和《按摩经》、清代《医宗金监正骨心法要旨》、《小儿推拿广意》和《厘正按摩要术》等著名论著,反复阅读多遍,并写下了十多万字心得笔记和读书卡片,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不知怎么啦,王传贵越是掌握的知识多,越是对学习着了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越学越感到自身的差距。
他在大连医学院进修,尝到了甜头,在这知识的海洋里浸泡了一下之后,脑海里充满了想要全面系统学习的欲望,他要多多地吸允知识海洋的养分,不断地补充和深造自己。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医的发扬光大做贡献。
王传贵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医学理论和医技都有了显著提高,深得医院领导的信任和同行的赞誉。尤其是他那具有特色的经穴按摩,几乎是有口皆碑。
有一天傍晚,王传贵忙了一天,刚脱去白大褂准备下班回家,听见值班的护士小李边跑边喊:“王大夫,请等一等,有急诊。”他赶忙又穿上了工作服,走到诊室门口向外张望。只见四位战士抬着担架快步走来。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扶着担架小步跟着跑着。
王传贵急忙敞开了门,招呼着让担架抬进来,又帮忙将病人小心地从担架上抬到治疗床上。还没待他开口,一位小战士就抢先说道:“这是我师部的居翻译,抬柜子扭了腰,躺了两天都动不了” 。
那位年轻的妇女接着对王大夫说:“这是我爱人。三天前我在家打扫卫生时,他帮我抬柜子,不小心扭伤了腰,当时就疼的站不起来了。我扶他上床躺下,就要打电话叫救护车送医院,他不肯去医院,还说扭了腰没关系,睡一觉就好了,我也就当真了。谁知道,第二天就不能动了,去医院拍X线片时腰椎未见明显病变,医生嘱咐卧床休息几天。谁知,今天下午,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困难,饭也不想吃了,我急忙打电话给单位,来了几个战士帮忙,照直抬到你这来了。王大夫实在不好意思,影响你下班休息了。”
听完了患者家属的病情介绍,王传贵开始对病人进行检查,只见腰部活动受限,右侧尤甚,拒按,直腿抬高试验,双侧均在20°即感到腰部甚痛,诊断为急性腰扭伤。
治疗急性腰扭伤是王传贵的拿手好戏。综合治疗的显效,已成为他诊治病患的主要特征之一。
治疗开始, 他先让病人俯卧位,两膝伸直,腘窝向上,两手放于体侧,尽量使腰部肌肉放松。先点按肩井、肾俞、环跳、委中,每个穴位均半分钟。接着,再用推揉法,两手掌着力从上背至腰部反复推揉后,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按揉,先轻后重往返施术5分钟之后,他一手前臂压着病人腰部痛点,另一手前臂抬高患者一侧大腿,达最大限度,猛然一抬,听到一声清脆的弹响声,病人顿感轻松,自觉腰部舒服许多,也能翻身了。
王教授不肯就此罢手,他让病人侧卧位,患侧在上,用斜板法进行治疗,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换做健侧。
最后,他让已经能站起来行走的病人蹲下,足跟着地,腰部前屈,用擦法上下施之,直到腰骶部发热为此,再对患处以轻快叩打手法处之,结束治疗。
神奇多变的手法,每变一次,患者就有效果,观者无不称奇。综合手法治疗了1个多小时,抬着进来的病人,自己走出了诊室。王大夫对走出门口的患者说:再来治疗几次,避免留下后遗症。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各个称奇。
居翻译从诊室走到门外,又从门外走进诊室,反复走了好几趟,高兴地冲着王大夫直傻笑。他爱人赶忙说:你只顾了笑,还不赶快谢谢王军医。
他接着转向王传贵说:“你忙到现在还没下班,咱们一起去吃晚饭吧!”王传贵谢绝了盛情邀请,送走了病人,走出诊所大门,抬头望了望星空,大步流星地往家中走去。此时,他才感到,忙碌了一天,肌肠咕噜了。
居翻译治疗五次后痊愈,经追访1年未发。
1958年4月的一天,医院领导安排王传贵出诊,说是首长点名要他去按摩。原来是1932年秋,腿在战斗中受了弹伤的陈赓大将,现今旧病复发,疼痛难忍,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注射止痛针剂也只能暂时缓解,西医治疗已无能为力了。他的保健医生建议,让中医按摩治疗。
“王传贵的经穴按摩很有特色,技术也很高超,请他来给首长按摩,会有效果。”有人提议道。
“那就请他来试试吧!”陈赓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王传贵接到通知,来到陈赓大将的家中,立即仔细地检查了他左腿的病情,心中有了治疗方案,接着就开始治疗起来。他首先从膀胱经开始疏通筋络,接着又用点法,以环跳穴开始,顺序向下,逐个穴位点揉,最后再用滚法,进行放松,一个小时的按摩之后,首长紧锁的双眉已慢慢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容。他活动了一下左腿说道:“真是舒服多了!”
在场的医生,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医生。首长的家人连忙招呼道:“王医生,快坐下歇歇,喝杯茶。”
王传贵坐了下来对首长说:“请首长放心,我每周来两次为您按摩治疗,尽力减轻您的病痛。
王传贵从不食言。一个月后,陈赓大将疼痛的左腿,有了明显好转,走路也轻松多了。自此之后,王传贵就成为陈赓大将的保健医生了,也是他家的常客。
王传贵为首长保健治疗的效果传出后,任务连连增加,正在他忙的不可开交之时,他又得到了一次早已盼望的进修机会,前往北京协和医院。
医院领导考虑到要保证首长的按摩治疗,商议换人去进修。王传贵一听着了急,连连说道:去协和进修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我绝不放弃。首长的保健治疗,我保证不耽误,安排在下班后去。
这样坚定的表态,这样好学的优秀青年,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院领导终于点头同意了。
1958年4月至12月,王传贵被组织选送到协和医院进修,他和著名按摩专家黄厚璞结为师徒,两人8个月的朝夕相处,师生情同母子。
黄厚璞早年留学美国,撰写了不少著作和译作,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她是一位对按摩理论和实践都十分精通的专家,毕生追求科学,回国后一直从事物理医学康复的研究。
黄教授最大的特长是善于推陈出新。她具有中西贯通知识视野,主张中西医结合进行按摩治疗,并以保健为主。这在当时不乏新鲜意义,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按摩医术开辟了一条道路。世事沧桑,历经磨难,也未能改变老人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黄教授一生学贯东西,手法娴熟,刚柔相济。她看王传贵聪明能干,学习刻苦,决意将全部医技传技于人。她强调地提出:中医学认为,头为十二筋络的诸阳聚会之处,百脉所通,系一身主宰,对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临床操作时,应当先按头部,再按腹部,然后是背部和上、下肢的顺序进行。因为,经穴按摩头部,可以促进清阳上升,百脉调和,清醒头脑,增强记忆,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面神经麻痹、感冒及神经性头痛等疾病。黄教授手把手地教着很快,他就成了老人的得意门生。从基础理论到按摩的手法、技巧和姿式,老人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诀窍教给王传贵。甚至,经常穿紧身衣让王传贵在自己身上按摩,体会手法,一丝不苟随时纠正动作。
“科学首先要有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否则一事无成。”这是黄教授经常告诫的严格要求。
“推拿按摩要求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老人循循善诱,王传贵用心在记,这是实践掌握要领。王传贵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牢记恩师的教诲。平时只要一有空,就用来练习手法。他知道只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使医技精益求精。
王传贵一丝不苟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见到了实效。黄老终于从年轻一代的身上,看到了弘扬传统医学事业的希望。她越来越喜欢这个聪明、好学、专研的年轻军医,从工作到生活,处处关心这个得意门生,两人也经常情同母子似地促膝谈心。
眼见进修期满,终身未嫁的老人,是越来越喜爱这个朴实、好学的年轻人,她再也忍不住了,真心实意地说:“小王,做我的义子吧,我把什么都留给你。”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真实的情意,令王传贵激动不已。可是,他身为军人的,虽然理解老人的心,也被老人的真情所感动,却不能草率地这样做。他想到在这近一年来,她不仅毫无保留的传技,还把慈母的爱洒在他身上。此刻,他心中滚过阵阵热浪,两眼模糊,鼻子发酸,他多想扑上叫一声“妈妈……”然而,诸多的原因和部队严格的纪律,使他却未能这样做。
“恩师,我会经常来看您的,也会牢记您的教诲,牢记您的恩情。”王长贵在告别时,庄重的行了一个军礼,一切尽在不言中。
王传贵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结束后,又开始筹划继续深造的打算,他想报考北京医学院,进行系统学习,扎扎实实打基础,全面掌握医学理论。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王传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只有初中三年级文化程度的王传贵,要想考上北京医学院,谈何容易?
他根据自己的现状,全面进行分析,他对数理化一窍不通,拿着课本感到无从下手。他决定上夜校跟班就读,老老实实学好每一门功课。他下定决心,选定的目标一定要实现,认准的路就一定要走下去。
三年的夜校,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下了班就往学校赶,经常来不及吃晚饭,饿着肚子去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有几位首长的保健治疗任务,他总是利用星期六的晚上和星期日去治疗。就这样,学习、工作两不误,他硬是坚持下来了。高中的每一门科目,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报考北京医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作学习十分紧张,首长的保健治疗也不能间断,王传贵整天忙得像机器人似地连轴转,心中虽然经常惦记恩师,时间排的满满的,其余什么也顾不上了。
后来,当王传贵得知老人在文革中含恨离去时,热泪奔涌。他破例地点上一炷香,带着愧疚之心和惋惜之情,以自己家乡的特殊方式,祭奠这位终身难忘的老人,情同妈妈的恩师,令他终生难忘的老师和“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