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三个多小时内超过4.5万网友参与调查,其中,90%的网友对片子评价非常好。
环保部长陈吉宁:柴静值得敬佩
媒体3月1日下午消息,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昨晚完整看完了《穹顶之下》纪录片,今天给她发了短信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从公众健康这一特殊角度,来唤起公众对于环境的关注,值得敬佩。
不过,罗昌平认为,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在各方评论里,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视频,你能看到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骂她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政府维稳”。我们可以在评论中找到多元,以及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支持方:
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官方媒体
@人民网:【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关于转基因,关于雾霾,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但很多时候难以找寻到相关资料,缺少权威而客观的解释。柴静们所做的事恰恰满足了公众的这种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能出现更多的柴静、崔永元来做类似的调查,普及知识,答疑解惑。
@环球时报:小编刚刚头到尾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很受触动,很受感动,很受启发。但当小编在微博里,看到一些平时嘴上总挂着“爱国”的人,却在骂她“公知”,拿她在美国生孩子挖苦她,认为她在“黑国企”时,我突然有一种被深深恶心到的感觉。柴静说,保护落后产业不是创新。小编觉得,护短和偏执更不是爱国。
媒体人与专家学者:
@张志安:中国最缺乏行动者,所以柴静自费拍片、深度调查,足够可贵;中国也缺乏专业、理性且具有体恤之心的批评者,所以不要以瑕掩瑜。
@刘春(原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视频首席运营)柴静和范铭的《苍穹之下》,让普通人认识了雾霾,让很多人感到震撼,让更多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让媒体人看到了力量与希望,让决策者反思和警醒,让我这样的人倍感惭愧。
@冒安林(专栏作家、媒体人):先向柴静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致敬,拍出这样的片子不容易。但作为资深人士还是要说,这部纪录片刻意模仿前美国副总统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痕迹太重了,后者因为出色,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中青报曹林(媒体人):今天微博微信被柴静雾霾调查刷屏,史无前例地全面被刷屏。频发雾霾已让公众麻木不仁,纪录片以触目惊心再次刺痛人心。你无法不被刷屏,她真正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很多人做不到像柴静这样,只能通过刷屏向这个公民这个母亲这个纪录片致敬。全国两会快开幕,这就是一份绝佳的议案,也是人大代表的一份教材。
@武卿:作为媒体人,我因柴静《穹顶之下》再次确认《索命麻醉》留下的思考:在信息过载时代,稀缺的、优质的严肃内容具有强大穿透力,它可以迅速穿透平台钳制,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海中瞬间脱颖而出。
@骆新(东方卫视主持人兼新闻评论员):我认为,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必须承认在《穹顶之下》这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柴静讲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类似官样文章般的无聊,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传媒人学习的!柴静“雾霾”的专题,我认真地看完,说实话,我做了近八年上海市政协委员,而且深入调查过污染问题,但是,我承认自己对雾
霾问题的认识程度,远比不上柴静——柴静的沉静、理性、对材料掌握的充分与展现过程的淋漓尽致……很有说服力。对这个国家的改变,知识分子是有责任的,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只能服膺于真理,而不是金钱、权力、还包括容易导致“文人相轻”的自我的虚荣心。
@光远看经济(经济学者马光远)不出所料,果然有专家摇头晃脑的点评说,柴静的雾霾调查不专业,有很多专业性的错误。我呸,你专业,你为啥不去做?你专业,为啥到现在为止连雾霾的成因都说不清楚?你专业,你为治理雾霾做了啥?我看这些人最专业的是当别人做了点有意义的事以后他们就指责别人不专业。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反对方:
对于叙述方式争议:
节目中,柴静谈及女儿出生时患肿瘤之事。柴静也坦言,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感受也越来越强烈。南方周末环境记者记者汪韬今日发文《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将柴静认真的去寻找雾霾元凶比喻为“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天艺老刘(作家):转自朋友: 38岁的女烟民,在美国生产得了良性肿瘤的女儿。现在拍片告诉大家是中国的雾霾害了她,要国家减缓建设和去工业化,民众都别开私家车坐公交,但是她自己开的是4.0排量的丰田SUV。环境要保护,但靠的是发展和智慧,而不是停滞和煽情。评论:柴静和她背后的推手无疑是这次媒体事件的最大赢家。
@杜建国微博(独立学者):柴静女士,您宣传环保,我支持;您说您为了女儿,要向雾霾宣战,我也支持。可是,当初您生个娃都得跑美国去,这一趟来回,二氧化硫、微颗粒、二氧化碳的排放得多少?为了雾霾,为了您女儿,您先向自己宣战行不行?
对于纪录片内容争议:
@慕容雪村(作家):张三知道是村长儿子打了他的儿子,李四只是在场呐喊助威,可惹不起村长,于是就召齐家族成员一起去殴打李四。这话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荒唐。柴静最近的雾霾片几乎就是张三打李四的翻版。在这个只有政府没有社会的国家,这片子把雾霾的责任基本全推给企业,不仅没说到点上,还有转移视线之嫌。
@刘宗迪L(山东大学教授):柴静的《穹顶之下》整部片子,与其说是调查,不如说是采访,被采访者说的自然都是她想要的话,而被她批评的一方几乎没有出场。其次,她的叙述,多的是修辞(情怀),少的是逻辑,以修辞代替逻辑,以简单的比较代替严格的因果链
推理。例如,用暗示的手法,把胎儿的先天疾病归咎于雾霾就是露骨的修辞术。柴静的问题恰恰在违背记者的本分,试图开处方!如果柴静只是提出问题,只是想说明污染的危害有多么严重,而不要轻易地开处方、下结论,这个片子我给她打80分。
@杜建国微博(独立学者):柴静说,中国雾霾严重,赖“能源体制”,央企两桶油垄断,造成了高污染以及天然气遭排斥。可柴静在节目中确又报道,私人加油站质量糟糕。这说明,第一,两桶油在炼油、加油领域根本不垄断;第二,私人炼油厂加油站比两桶油糟得多,两桶油私有化了,只会加重污染;第三,柴静擅长自己左右互搏。柴静指责中石化等害怕并阻止提高燃油标准,这尤其荒唐。中国炼油行业的基本现实是:中石化等大型国企以及少部分私企的技术水平,要远高于多如牛毛的私营小炼油厂,提高并严格执行油品标准,只会淘汰小炼油厂,只会加强中石化等在中国炼油行业中的地位。
@吴法天:柴静女士雾霾纪录片获得朋友圈很多的赞誉,认为她为环保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演讲也富有感染力。但也有不少朋友发表看法,认为该片主旨是去工业化,妖魔化本土工业,顺带黑国企。和西方文化左派操弄民粹主义的套路类似,以煽情和情怀为手段。两种观点形成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你怎么认为?
理性派:
@冉云飞(青年学者、作家):我要赞赏柴静的纪录片客观上起到一定的传播研讨雾霾的效果。但不受约束的权力才是最大的污染源,这个“污染”是全方位的,包括信息管控与传播。柴静纪录片能在这个敏感的节点上传播,这背后的传播心理与政治学,不是件简单的事。哪怕我们再赞赏柴的努力,也请你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