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邵逸夫星”对话
山川
夜望星空,
我惊奇于一颗星星。
它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
这就是“邵逸夫星”。
2899号行星,
是中国政府发现的新星。
为什么冠以邵逸夫的名字?
无上苍穹,何其寂静!
我是一个中国人,
共鸣中国的图腾,
对话“邵逸夫星”,
善能驱动航宇的引擎。
我问:
“您是逸夫,空中一星,
现在秒速30公里的地球上飞行。
我也享受这样的速度,
怎样感应生命之能?”
您答道:
“我是逸夫,实是普通一夫。
本名仁楞,老家宁波,
自号逸夫,求隐逸恬淡的生活。
然而,我半生漂泊,
曾在上海、新加坡、香港奔波。
没错,我的奋斗也算有结果,
终于在闹市中有了安静的窝。
香港清水湾片场,
多少年,我在这里度过。”
我问:
“从默片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从电影到电视,
无数的影片,您拍摄过,
欣赏影视就是您的工作;
您是娱乐界的领军者。
我愿意听您导航娱乐。”
您回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影视家族的底色熏陶了我。
中学生时,
我参与拍摄《立地成佛》,
悉心栽培的是醉翁大哥,
扫卫生、管道具、搞放映、跑片源……
一年干遍了自家影司的所有活儿。
我明白了,
做事应从辛苦处着手,
为人应在“受气”时打磨。
考大学时,
接到大哥救急电报,
‘速回沪赴南洋。’
我二话没说,
离开北京客栈,
转沪跨洋,抵达新加坡。
从此,再没有机会上大学,
从此,和三哥山客打拼南洋天下。”
我问:
“跨国经营,大气魄。
说起来一定故事多多。
创业的辉煌可把夕阳打亮,
创业本身解读着生命的能量。”
您回答:
“南洋创业的日子真不好过,
我们常常在偏僻的村庄穿梭,
拎着糨糊桶,到处刷海报,
有时冒着暴风雨在泥泞中赶场跋涉。
放映车就象吉普赛的大篷车,
放映机、帐篷、拷贝也受尽了颠簸。
南洋的太阳狠毒无比,
晚上的蚊子把梦扎破。
怡保、马六甲、吉隆坡的乡间,
时光肆意把流浪者涂抹,
待到刚刚在大城市站稳脚根,
商人的欲望又把我抛向美国,
引进先进电影设备,
赢得最大的利润。”
我问:
“我听说过您这次糟糕的航行,
却是遇难呈祥的典型。
太平洋差点把您留下,
鱼儿们想请您到大洋底讲课。
您晕了,船上吐得死去活来。
船晕了,一头撞得礁石口吐白沫。
幸亏一块船板死死抱住了您,
得救后,才见识美国好莱坞的景色。”
您答:
“那时,我有个风趣幽默的英文名字,
Run run shao,
译成汉语就是‘跑来跑去’,
那时,我学到的东西终生受益,
我明白了,
年轻人不吃苦是缺陷,
苦头是幸福的源头。”
我问:
“好一个苦头是幸福的源头啊,
其实我的心里有很多个为什么。
为什么您放弃高考去南洋,
为什么南洋有成又去香港。
虽然您忘不了和妻子情投意和,
忘不了儿女绕膝天伦乐,
忘不了南洋奋斗破六合,
忘不了收购院线奏凯歌。
但是您还是独身一人闯香港,
到了香港奋力拼搏,重新开锣。”
您答道:
“有机会开拓事业,真难得,
更感谢遇到知音方逸华。
生活总是啊有苦有乐,
人生总是啊有失有得!
我爱工作,
都是工作‘俘虏’了我,
我喜欢电影,看电影就是我的工作,
我喜欢拍电影,拍电影赚钱快乐,
我喜欢不断奋斗,直至攀上高峰,
我喜欢迎接挑战,直到超越自我。
我也爱生活,
生活给我无限快乐,
我常常陶醉于温馨的生活。
我有两双眼睛,
一双是艺术的眼睛,
一双是商人的眼睛。”
我问:
“我听说过您这句名言,
仿佛感受到您内心的波澜。
您曾多次唬着脸开会,
放话‘赚钱,赚钱,赚钱,
拍片不仅仅为了得奖。’
您也曾多次求贤若渴,
不惜挖角,饱受诟病。”
有人说您‘吝啬成性’,
有人说您是‘商界大鳄’,
您坦承存在很多缺点,
不时还会犯有大错。
后悔失了神,
自己的台柱被人挖走;
后悔走了眼,
让李小龙火爆了嘉禾;
后悔失了算,
大导演李翰祥离您而去;
后悔重利了,
失却邹文怀半壁江山。”
您答道:
“沧桑岁月,不堪思量,
我知道了,
嘉禾崛起有绝技,
‘有钱大家赚’是生产力。
我知道了:
多少年,我成了金钱的奴隶,
多少年,为金钱伤了和气,
真是应了俗话,
金钱不是万能的,
万能的是人格的魅力。”
我问:
“邵逸夫星啊,
您在想什么?”
您答道:
“生命不息,思想不止。
其实,我每天不想又想,
我想赚很多很多钱,
高兴时说,
‘赚钱赚得我头顶咯。’
我想出好片,要好票房。
曾记否,
《貂蝉》、《江山美人》、《倾国倾城》,
《梁祝》、《霍元甲》、《鬼马双星》……
我想多培养明星,
复活林黛、胡蝶、阮玲玉,
再多发现几个陵波……
其实,我想又不想,
任‘东方好莱坞’在我手中落寞,
任时光在我摆动的双脚间流淌。
我深深地知道:
美不是选出的,
美是升华灵魂的归宿,
‘邵逸夫奖’不是万能的,
万能的是完善心灵的通途。”
我问——
我不问了。
沉默,无极的沉默,
思维的翅膀,
忽闪在时空的慧阁。
善能在宇宙中充盈,
相信每个心灵都有感应,
我坐在秒速30公里的地球上苟活,
“邵逸夫星”是大家推出地球之窗的一种探索。
我希望星星相映,星星闪烁,
我更希望“张一夫星”、“王一夫星”、“李一夫星”……
无数的星星汇成一条银河,
一条撒满人类大爱的银河。
选自《大爱不倒》
1901年,根据瑞典科学家诺贝尔遗嘱设立的“诺贝尔奖“首次颁发了,至1997年为止,共有484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此奖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00年后的2002年,一名中国人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宣告成立,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这对人类的科学进步无疑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邵逸夫奖”其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此,被人们冠以“东方诺贝尔奖”的美名。
然而,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电影大王、电视大王邵逸夫创此大奖中,不设立自己喜爱并倾情从事的影视大奖呢?”从遍布中国各地的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的逸夫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可以找到答案,从杭州的邵逸夫医院也能破题解答。邵逸夫说:“我有两双眼睛,一双是艺术的眼睛,一双是商人的眼睛。”笔者认为,邵逸夫先生还有两双眼睛,一双是教育的眼睛,一双是未来的眼睛。
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慈善家邵逸夫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大爱不倒》一书收入邵逸夫事迹,一方面是弘扬他伟大的公益精神,宣传他20年内捐出34亿港元、兴建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的爱心行为,一方面进一步以此点燃繁星,为“邵逸夫星”护航。
邵逸夫是《大爱不倒》一书中的过百岁老人。
【邵逸夫简介】: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电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减少电影,于1985年卖出全部院线,至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由邵氏投产至暂停制作期间计算,邵氏已生产超过一千部电影。2000年,马来西亚的“天映娱乐”斥资4亿港元购入760部邵氏电影的永久版权,并花费2亿港元作数码复修。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邵氏与中国星电影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位于将军澳工业村的“香港电影城”,预期于2005年中期开幕。影城设施包括后期制作中心、行政大楼、摄影厂、电影院及展览厅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后,将再与演员签约,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逸夫的慈善事业: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邵逸夫捐款一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