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的责任
来源:大爱网  时间:2011-7-16  浏览:18918

【《大爱不倒》 编者按语】

 

他是位在平凡岗位上自觉履行一个战士责任的军队离休干部。这位15岁就参军的“红小鬼”,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人民利益而奉献自己。

他是位有钻劲、有毅力闲不住的人。离而不休,18年来义务从事大量社会公益事业——扶贫助学,撰书立说,弘扬革命传统,培育爱国精神。

他想老区人民所想,急老区人民所急,身体力行做好事的同时,还大力动员社会鼓子女一起为老区发展做贡献。8年间先后在湖南、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省的革命老区,援建了15所希望小学和2所乡镇中学,为湘西老区抗洪灾捐物,为赣南老区公益工程捐款······受益的老区人民感激他,称赞他不愧为“老区人民的儿子”。

他壮心不已,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精心参与组织青少年活动,热忱输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

10年前,一位《中国老区报》记者写道:他的事迹很值得写一写,因为他做了并且还在继续做着我们希望有人做的事;做了许多人都想做却又有许多人都做不成的事;做了虽然也有人做,但无法做得那么多、那么好的事。

革命前辈裴丽生和孙毅称赞他:“特别能战斗”、“老有作为”。

现在,古稀之年的他,尽管有心脑腰腿多种病痛缠身,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坚持不懈地工作着、学习着。

这篇放射着爱国爱民、艰苦奋斗、正直善良、老有所为光采的纪实文章,可为家教、社教和普教添加一组可见可学的生动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真心实意的奉献者,这位不平凡的战士——陈干群。

 

 

战士的责任

陈干群

   19913月,我从总参炮兵部调研员的岗位上离休。离休,是我生命中的一大转变——当时年龄56岁,不算太老,虽有多种慢性疾病,但头脑还较敏锐,并有较强的钻研与实干能力,根据个人的基本条件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有多种选择。我毅然选择了从事老区扶贫的公益事业,因为,一方面我对老区有深厚的感情,多年前就已进入角色、收集了解老区情况;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是一名战士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有我充分发挥余热的天地。

在我刚离休的一天,一批来京的赣南老区干部,要我带路陪同进中南海看望陈丕显老前辈。原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陈老是闽西人,当年红军长征后,曾跟随陈毅在赣粤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见面后,陈老关心地问我:“你现在干什么?”“刚刚办完离休手续,准备参加老区扶贫工作,尽点义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好!现在老区需要帮助办的事太多了,前不久就有个为老区服务的社团组织要我兼任个名誉顾问,正好你到那里去干点实事吧。”就这样我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遵照陈丕显老前辈的嘱咐,并经炮兵老首长高存信老将军推荐,我加入了由原中顾委常委伍修权、陆定一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裴丽生等老前辈发起和组织领导的,以老将军、老干部、老专家为主体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

从事老区工作一年之后,又经何载、曾志老同志推荐(这是两位曾在胡耀邦同志主持下从事平反冤假错案伟大工程的中组部的领导成员),我又加入了与老区扶贫密切相关,由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担任会长的中国扶贫基金会。

1994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在《纲要》精神指导下,以“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为宗旨,由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李德生老将军担任会长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应运而生。由于李德生老首长热心支持老区事业,我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他。经他推荐,我也加入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我在继续为老区尽力的同时,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

离休后义务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18年中,我不断以战士的责任激励自己,情系老区,关心青少年,为老区扶贫、爱国主义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感到过得很充实,忙得有意义。每当看到老区有新的发展变化,每当看到改革开放后社会欣欣向荣的景象,每当自己做成了一件好事,我都会感到莫大欣慰,同时信心与责任感进一步得到增强。

下面所述,主要是18年来,我在以扶贫助学为重点的老区事业和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的爱国工程中的所作所为,其中也联系到一些相关的往事。

 

闹革命就是为了大家不过穷日子

 

19581025,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入朝作战八周年之日,我随志愿军总部撤军的最后一列火车从朝鲜回到祖国。回国之后的迫切愿望,就是亲眼看看赣南信丰故乡。

不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回乡探亲路,久别的家乡,一草一木都让我倍感亲切。沿着童年赤脚走熟的红土路,直奔家门——真没想到,经历过磨难的母亲,见面时强忍住了眼泪,只是眯着眼睛一个劲地上下打量我,激动得不断地重复着说:“你离家参军时是不满15岁的瘦小孩子,现在已成威武的军人了,你爸爸要是能活到今天,该多高兴呀!”

家里住的房子还是那样低矮狭小,门窗已破旧不堪,桌上还是放着那盏点一根灯芯的小油灯……此时我的表情,渐渐由轻快欢喜转为沉默凝重。

“我很满足了。”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你每月寄回的津贴费,我的日子过得很不错了,还曾拿出了一些钱给你那个没钱看病的叔叔,也曾接济过村里的穷苦人。”母亲告诉我:“村里的穷人家真不少,你还记得陈玉河吗?他算是全村最穷苦的一家了。”

回到村里后,乡亲们纷纷来看我,我也挨家挨户登门看望他们。我去的第一家,当然是村里最穷苦的同辈邻居陈玉河。他腿瘸,靠篾匠手艺的微薄收入谋生,40多岁的人还打着光棍。我小时候喜欢与他作伴,常听他一边干手艺活一边讲故事。有时候他会神秘地讲述当年朱德、陈毅率领红军进入信丰,发动穷人打土豪劣绅的情景。

“早几天就听你妈说你要回乡探亲!好兄弟,你是抗美援朝的有功之臣,我们也沾光啦。”憨厚的玉河抢先笑呵呵地说道。可是我踏进他家门,心里便沉重起来——眼前全是破烂不堪的东西,在一口黑锅里,剩有一大碗留着下顿吃的薯叶米粥。我问他:“就过这样的日子呀?”他却不在意地回答:“习惯了,没什么。”“你该娶个老婆成个家呀!”“哪会有人进我家门前几年来了个逃荒女,住几天就走了。”告别时,我将身上仅有的一些钱塞到他手中。

20年后的1978年,我去南方出差又顺便回了一趟家。此时母亲已去世多年,我便住在城里侄子家。我问道:“村里的玉河家怎么样了?”侄子回答说:“他家生活还是老样子,后来又来了个逃荒女,在他家里留下了,还为他生了个儿子。”当天下午我专程去村里看望陈玉河。这次我有所准备,带去了一大包被子、衣物和一些糖果、食品等。

那时已60多岁的陈玉河,每天还是不停地干篾匠活,据说产品销路不好,现又多了一个体弱的儿子,生活更加艰难特别是他家的房屋已成了不遮风雨的危房,自家又没有能力维修。

看过玉河的家景,再看到本家族一户有人当干部的住宅,一种不平的情绪在我心中萌发。我不客气冲着这位干部说:“你家的房屋够气派呀!玉河家紧挨着你家的庭院,这样的对比情景,你们忍心看得下去?早应该伸手帮一把才好。”这次探亲返回前,我特地拜访了乡政府领导,恳请他们对陈玉河这样的特困户多关照一下,当务之急是首先帮助把他家的危房修理好。

我离休后用了较大精力从事老区的扶贫助学公益事业。老区信丰是当年陈毅浴血奋战之地,即是他的《梅岭三章》诗中“南国烽烟正十年”所指的地方之一,也是陈毅在赣粤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地区。坐落于信丰的“陈毅希望学校”是我多年来策划、筹资修建的10余所希望学校之一。该校是在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支持下,动员上海对外服务公司捐资70多万元修建起来的,由张爱萍老将军题写校名。我被聘为名誉校长,对该校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办成“德育为先”的示范性学校

 199710月,“陈毅希望学校”竣工庆典大会刚结束,一位满头大汗的年轻农民领着一个小男孩,眼里噙着泪找到我急切地恳求:“我是陈玉河的儿子,这孩子是他的孙子。今年初我的父亲去世了,感谢乡政府给我们发了救济金。老人生前特别交待过,一定要找到你,帮忙让孙子能够免费入‘陈毅希望学校’念书。他盼望孙子能学到文化,长大有出息,不再过穷日子。”

这番话使我感慨满怀:贫穷、心地善良的老区乡亲这点要求并不过分,无数先烈流血牺牲闹革命,为的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不再过穷苦日子,这不正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吗?

 

2005年,陈干群在江西信丰县“陈毅广场”铜像前留影。

 

播撒希望的种子

 

老区,这些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摇篮。我的家庭出身、革命经历,尤其是多年从事老区工作,使我对革命老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一个挥之不去的老区情结令我魂牵梦绕。

老区,大都地处偏僻山区。这个当初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优势条件,今天却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劣势条件全国绝大多数老区处于贫困之中是令人揪心的大事。尽快帮助老区摆脱贫困,是国家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个人能为老区尽心尽力做点实事,是我离休后最大的心愿。

我加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担任常务理事兼联络部主任。面对老区,可做的事很多,我认为呼吁和组织社会力量,帮助老区改变教育落后现状,提高老区人民的素质,是大有可为的事业。于是我用了更多的精力参与希望工程,企盼在老区播撒希望的种子,结出可喜的果实。

1996年至20048年中,我先后策划、筹资援建了15所希望小学和2所乡镇中学。这些学校都分布在革命老区,有的位于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生长或战斗过的地方,有的处于偏僻特困山区。我们要求这些学校,能够起到示范和种子的作用。

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每所学校少则资助30万元,多则资助80万元。修复被洪灾毁坏的山村小学,一般是每所资助10万元。

修建希望学校最大的难题是筹集资金。多年来我所以能够向社会筹得可观数目的资金来援建希望学校,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大力宣传革命老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抓住时机宣传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与高尚品德;二是得到革命前辈和希望工程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三是靠自己崇敬革命先辈、革命先烈的一颗赤诚的心和甘于竭诚为他人服务的责任心。

修建“彭德怀希望小学”,值得多说几句。

彭德怀元帅是我最敬仰的开国元勋。张爱萍老将军在纪念彭德怀同志诞辰95周年大会即席发言:“彭老总的丰功伟绩及他的为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句话就是: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不容易,而他,做到了!”说得多么准确贴切,温暖心田。老前辈们的体会比我们全面深刻,但我所见所闻也是刻骨铭心的。我对所敬仰的彭帅迟迟得不到平反,心有不平,在一重要场合,竟情不自禁地议论说:“彭德怀元帅还得不到平反是不公道的!”当时就为此事而受到追查并付出过代价,然而反复深思,这对个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湖南湘潭乌石是彭德怀元帅生长的故乡,我知道彭帅生前对乌石小学很是关心。19981024是彭帅诞辰100周年,为纪念彭帅做点实事,以慰英魂,是我早有的心愿。于是,我主动向湖南省老区办的同志提出,我十分愿意为修建“彭德怀希望小学”这一工程出力。为此,我深入乌石山区住下几天,与当地同志详细研讨了改扩旧校为当地中心小学的策划方案,之后我多方奔走联络,从上海市和兰州军区筹得62万元的援建该校的资金。同时,我个人也量力从积蓄中捐1万元支援建校,捐1千元帮助贫困孩子交学费,还赠给学校一批中国革命老区专著、伟人名人故事丛书和学生用多功能笔等。

彭德怀希望小学座落在巍巍乌石峰下,紧邻彭德怀纪念园。张爱萍老将军欣然题写了校名。我被聘为该校的名誉校长,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1999年,陈干群在湖北鹤峰县“贺龙希望小学”竣工庆典上讲话。

 

援建的其他希望学校,各有不同的背景和特色。

在湖南宁乡县援建的“花明楼希望学校”,是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我奔赴辽宁营口向盼盼集团的爱国企业家筹得80万元的援助资金而建立起来的。李岚清同志为该校题写校名。

1999年在湖南桑植县(贺龙元帅故乡)和湖北鹤峰县(贺龙之姐贺英烈士英勇牺牲地)援建的2所希望小学,是各筹资30万元,相继建立起来的。这里是处于武陵山南北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这里80%以上的人口是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相对落后。萧克老将军为“贺龙希望小学”题写校名。

湖南浏阳市中和乡是胡耀邦同志的家乡,是当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队伍会师文家市的地方。2000年我向广东爱国企业家筹得70万元,使该乡村停工待资的小学和中学的工程圆满完成。

20018月,为纪念陈毅同志诞辰100周年,在河北平山县南滚龙沟山区修建了以陈毅诗词《青松》命名的“青松小学”。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军区司令部和《晋察冀日报》社的驻地。1970年陈毅元帅被下放到石家庄劳动期间,曾带领夫人和孩子来过这里访问,当时他曾向村干部建议说:“百年树人呀!应为山区娃儿们盖所新学堂。”为了了却他的这一心愿,我顺利筹得40万元建校资金,这笔资金除有河北境内企业家的捐助,还得到一位长居中国日本友人的主动资助。“青松小学”校名是当时99岁高龄的孙毅老将军题写的。这所学校和前几年在江西信丰修建的“陈毅希望学校”一样,校园内都塑有陈毅的半身像。

2000年,我向河南省供电局系统筹资50万元,援建河南新县陈店乡中学。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鄂豫皖苏区。

2003年,我向天津一企业筹资30万元,在河北宽城县王厂沟山区修建一所希望小学。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军分区较早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当年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老前辈题写了校名。

2004年,我向浙江一企业筹资30万元,援建江西横峰县“黄道小学”。张爱萍老将军题写了校名。横峰是地处赣东北的革命根据地,是新四军创建人之一黄道烈士的故乡。

……

 

为老区著书立传,把老区的事干成干好

 

赣南老区哺养了我15个春秋,我一直眷恋和关注她。我听长辈们讲的最多的、我本人接触最多的,就是赣南这块神圣的红土地。所以我对老区的了解和认识,首先是从赣南家乡开始的。

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苏区,在那如火如荼的年代,这里的人民用乳汁、鲜血和生命支援了党和军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史料记载,苏区时代赣南参军参战的有57万人,占当时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多万人。红军长征时,苏区人民在献出自己的宝贵儿女、粮食和真情的同时,再次敞开胸怀,接纳了近万名红军伤病员。当时负伤未愈留下坚持游击战争的陈毅,曾挨家挨户做工作:“老表呀,留下一个伤员吧,家里没儿子就当个儿子,没有女婿的就招为女婿,实在不行,就当个长工使。”面对红军这种极为无奈的请求,乡亲们冒着巨大风险把伤员接收下来了。红军长征走后,苏区人民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的“房屋要过火,茅草要过刀”的残酷报复。

赣南和全国其他老区一样,长期以来红与穷相伴,迟迟不能脱贫。这除了战争创伤的历史原因之外,还有地域相对封闭,经济基础先天薄弱,较长时间里“左”的农村政策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之后,回赣南的老红军战士络绎不绝,其中有些人还不止一次。他们以老战士的感恩之情和崇高责任,对抚平赣南的战争创伤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过不少的帮助。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视赣南人民为“重生父母”的陈毅元帅,因党务国务在身,无法亲临赣南,便派妻子张茜前往自己当年战斗过的信丰、油山、大余以及梅岭一带,遍访当地乡亲,调查农户的口粮,回京后向中央作了报告。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随后,为了使广大农村人口摆脱贫困,国务院启动了扶贫攻坚计划,赣南被列为重点扶持地区,国家地矿部组建的扶贫团也带着中央对老区人民的关怀进驻赣南,开展对口扶贫。从此赣南地区的经济开始有了长足发展。1989年秋,国家投巨资修建贯穿南北五省(沿线几乎全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大京九铁路开通,又给赣南地区的经济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身在首都北京工作岗位上的我,为家乡发生的可喜变化感到欢欣鼓舞,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就此,我特写了一篇题为《老区,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的文章,在报刊发表。

我从事老区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国家各有关领导部门尚无全国老区的准确完整资料。于是,策划编撰一部全面、系统、权威地介绍革命老区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专著的想法在我脑海中产生了。

这是一项涉及全国的社会工程,作为一个社团组织来完成,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一想法,得到了许多革命前辈的首肯和支持。特别是,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名誉会长陆定一听了我的策划汇报后指示:“一定要克服困难,把这部专著写出来!”并当即用自来水硬笔题词鼓励我:“勇往直前干群同志”。德高望重的裴丽生会长也表态:“我完全支持这项重要社会工程,担任老区专著编委会主任之职,我不谦让。”热心老区事业并对老区历史颇有造诣和富有编撰经验的胥光义、冯征、姚峻老将军,欣然担任了编委会副主任,冯征还兼任执行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在有关领导部门和老前辈们的指导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下,我作为本专著负责策划的执行副主编和编辑部常务副主任,除参与编撰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浩繁的组织、联络、搜集资料、向社会筹资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这部大型专著,涉及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89个有老区的县市,由我联络了全国200多位党史、政研、老区办、地方志的有关专家和老干部共同参与工作,历时6个春秋,这部内容全面、史料翔实、文图并茂、装帧精美的专著,终于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正式出版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了《中国革命老区》的书名,原中顾委主任陈云革命前辈,首先写了“饮水思源,不忘老区”的题词。刘华清、薄一波、宋任穷、张震、陆定一、伍修权、萧克、张爱萍、李德生、习仲勋、杨成武等25位革命前辈和国家领导人也题了词。全书包含的篇章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8个革命根据地(苏区);抗日战争时期的18个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27个有革命老区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有关附录。全书共200万字、300余幅地图与照片。

这部专著是一部全面系统的老区历史与发展长卷,是一部比较权威的老区百科全书,经中央办公厅特批,首先送给了十五大代表。随后,分别赠送给了全国有老区的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主管部门和图书馆;另外,国家开发银行还专门资助加印了一部分,由我专程送给安徽、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该专著的出版发行,受到了全国各方的重视和称赞。

为人民解放、国家独立而英勇捐躯的革命先烈千千万万,褒扬先烈与宣传老区一致性,传承、弘扬先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后人的大事。

这些年来,我在担负策划编撰《中国革命老区》专著的任务之外,还利用各种时机,为缅怀先烈、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撰写和发表了一些文章。也曾参与策划制作和汇编出版了一些电视文献片和图书,如《共和国之魂》、《共和国摇篮》、《浩气长存》和《民族英雄方志敏》、《坚忍不拔的革命家黄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新四军从这里走来画册》、《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等。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对于为了纪念和宣传革命先烈,投入力量搜集历史资料和修建纪念馆、室、碑、亭,越来越重视。我义不容辞地积极参与了这项工程,曾先后为赣粤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江西兴国县将军园、四川乐至县陈毅纪念馆、湖南烈士陵园、黑龙江尚志市烈士陵园、宁夏同心县红军长征纪念馆、河南睢县抗日和解放战争纪念馆、福建武夷山粟裕骨灰安放处纪念碑、天津蓟县烈士纪念碑、湖北恩施叶挺旧居、江西上饶集中营纪念馆等,以及一部分老革命根据地的思源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帮助搜集资料、征集题词和提出改进意见。

“全心全意为老区服务,把老区的事千方百计干成干好”,是我坚守的信念和决心。为了更好地了解老区、宣传老区、帮助老区,适时反映老区人民的呼声,这些年里,我先后深入湖南、江西、河北、山西、山东、福建、广西、云南、陕西、宁夏、内蒙古等近20个省区的许多老区贫困点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也促成了许多老区组建起了当地的老区建设促进会。

深入老区调查研究,不仅使我取得了反映老区人民呼声、提出帮助老区发展建议的资格,也是自己再次学习的机会。每到老区,我会严格自律:不给老区增添麻烦和负担,生活从俭,工作亲自动手,一个人能干的事就不占用两个人。

这些年,为从多方面促进老区建设发展,我还做了以下工作:组织带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市场学会、首都企业家协会等单位的专家赴老区考察传经;帮助老区进入京、津、沪大城市举办老区名优土特产品展示会;策划组织了在上海召开的“呼吁社会各界支援老区建设大会”,在天津召开了“京九铁路沿线革命老区经济协作会”;协助新华通讯社组织开展“老区万里行”采访活动;促成上海慈善协会赴赣南老区援建“百报长廊”和福利工厂;组织首都企业家赴平山西柏坡开展送医药、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等。我还在由民革中央和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民大学联合举办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就自己的调研成果——《吴仁宝与“天下第一村”》,作了交流发言。

这些年,在救灾济困、资助公益方面,我积极参与行动,在动员社会和鼓励子女出钱出力的同时,自己也尽己所能出一份力。曾协同天津市共青团组织策划捐款援助灾区修复被洪水冲毁的老区乡村小学;曾动员儿子所在企业捐献120万元的救灾物资,并派儿子专程送到湘西老区;曾动员女儿为修建“陈毅广场”捐资5万美元。自己也曾为彭德怀希望小学一次捐资1.1万元,为援建的各希望学校捐赠教学用品和图书,为家长下岗的困难大学生和为老区修建烈士纪念碑捐资。

陈干群()在湖南浏阳市贫困山区慰问红军第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烈士的亲属。

 

这些年,我有较多的时间与热心老区事业的军内外许多老领导老前辈在一起活动,他们的教诲和榜样作用,使我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

裴丽生会长,1906年出生于山西,1927年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他是全国科技教育界享有崇高声望的老前辈。年纪已八九十岁的裴老不仅坚持听汇报亲自做记录,作报告亲自写讲稿,还多次深入山西、河北等省的贫困老区考察。本会顾问孙毅老将军,1904年出生于河北,1931年“宁都起义”参加革命,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军内外“奋斗”闻名的老雷锋,我与他一起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机会更多,每次都能从中受到生动的教育。本会顾问乔晓光,1918年出生于河北,1934年参加革命,他曾是我国驻朝鲜大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顾委委员,我随同他深入全国各地老区最多,也曾随同他乘吉普车几乎跑遍了广西的基层老区和边远山区,乔老工作深入细致,作风廉洁,走到哪里他都坚持谢绝当地官员的迎送、陪餐和送土特产品。这些老前辈都是心中装着老区人民,关心群众关心同志的模范。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教育了我。裴丽生老前辈曾给我题词:“特别能战斗”、“余热增辉”;孙毅老将军也曾给我题词:“情系老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老有作为”。老前辈们的鼓励,鞭策我不断前进。

  

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裴丽生老会长的题词。      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顾问孙毅老将军的题词。

 

 

永远不懈的工程

 

19948月,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全国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纲要》精神指导下,经过充分酝酿筹备,以“宣传爱国精神、组织爱国工程、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为宗旨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于19951224在首都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选举中共十届副主席、原中顾委常委李德生老将军为会长,选举原国家领导人耿飚、雷洁琼、王光英、程思远为名誉会长。

20019月,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之后,胡锦涛同志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相继发表了重要讲话。这都告诫我们,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重大而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任务。

我认识到,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老区精神一脉相承,是常讲常新的永恒主题。关心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欣然加入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先任常务理事,后被聘为常务顾问。我的工作重点也随之由老区扶贫转到爱国工程方面来了。

由于我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出生江西老区等原因,我又先后被聘担任了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顾问、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顾问、《红土地》杂志顾问、《祖国》杂志顾问,以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一次,总参先进离休老干部王遐方同志专程登门来访,说他是从《中国老年报》上看到我援建希望小学的事迹,除想当面与我交流经验,还想邀我与他一起分担北京学校德育顾问的任务。于是在他的推荐下,我又受聘担任了北京十一学校、宣武十五中分校、海淀培英小学的校外德育顾问。

我很珍惜离休之后还能为社会做许多事的机会,所以我把每项社会公益工作都当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身体力行、认认真真去完成。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乃至当代,涌现出过千千万万杰出的爱国者。历史实践表明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对于动员和鼓舞各族人民(包括海外华人华侨)团结奋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实现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999年,我应邀参加了纪念方志敏烈士诞辰100周年的活动。方志敏烈士(18991935),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职,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剑英同志把他喻为古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重读方志敏烈士狱中遗著,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这是烈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给党、写给战友、写给中华儿女的不朽篇章,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教科书。

烈士狱中遗著中的《可爱的中国》和《清贫》两篇文章,尤其最为感人,影响力最大。

《可爱的中国》一文里,烈士在中国社会最黑暗、最贫穷、最落后、最受欺凌的时候,喊出了“可爱的中国”这句中华民族的心声,讲出了他对新中国的伟大预言:“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清贫》一文里,烈士写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写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美德:“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写出了一个伟大真谛:“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为了使全国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读到方志敏烈士狱中遗著,我在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和方志敏研究会的支持与指导下,很快行动,策划汇编和筹资出版了一种新版本的《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烈士狱中遗著》,其书名“可爱的中国”五个大字选用了毛泽东刚劲豪放的手书。此书出版之后,首先重点赠给了各级图书馆、共青团组织、关心下一代工委。赠给了配合全国开展第一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和江西省开展青少年“永远唱响‘可爱的中国’”活动。这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读物”赠送由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的“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活动,受到广泛好评,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特给我颁发了“荣誉证书”。此书赠给清华大学及其附中、附小和北京卫戍区部队、解放军防化工程指挥学院、北京女子监狱等单位,并结合“方志敏故事团”的宣讲,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夏令营活动和创建英雄团队活动、驻京流动党员党建活动和其他京内外许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都增加了赠送与宣讲《可爱的中国》的议程。我们高兴地看到,阅读和传播《可爱的中国》的人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了。

另外,我根据学习《清贫》的心得和有关故事资料,以《清贫正气方志敏》为题目,以烈士榜样为镜子,撰写一篇着力宣传了方志敏烈士的清贫美德和公仆本色的文章。文中特别强调,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但方志敏的清贫精神与清贫理念永远不会过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后,面临的诱惑和考验更多了,对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干干净净地为官,勤奋务实地干事”的问题更为突出了。该文在《中国监察》杂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人民日报社《大地》杂志和多家《党史通讯》等报刊上发表与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近两年我国盛事连连,展示民族精神的大事不断,在此背景下,举行了中华爱国工程第二届高级论坛,随后本会责成我担任执行主编筹划出版一部《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文集,在各方支持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该书于2008年“八一”前夕正式出版了,它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实用读物”,全书近百万字、近百幅图片,按类分成思想理论篇、英雄辈出篇、报国强国篇、教育实践篇、赤子情怀篇等五个篇章。该书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针对时代热点,历史结合现实、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性与故事性为一体,有较强的针对性、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出版之后,赠给了共青团中央、各图书馆、大中小学、党政军机关及企业、农村,受到普遍欢迎,称赞它是一部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史料珍贵的好书。为此,共青团中央、江西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也给我颁发了“荣誉证书”。

十多年来,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联络各方力量,把握时机,组织实施了许多爱国工程,不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作为本会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了这些活动的策划、宣传、联络和一些组织工作。

2005年,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我曾撰写《永恒的历史见证——参观珍珠港事件纪念馆随感录》一文在报刊发表。

该文用我年前赴美探亲时,亲临夏威夷珍珠港实地参观了解的情节,结合有关历史记载而写成的。文中详细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而首先从亚洲爆发,19399月欧洲战争爆发,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加入纳粹德国为首的轴心国,为了征服西太平洋并瘫痪美军太平洋舰队,由其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大将精心策划,于1941127(星期日)成功偷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一举毁伤美军21艘战舰、323架飞机……从此太平洋战争开始爆发,世界大战遍及三大洲和四大洋。珍珠港事件后,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国会怒吼:“1941127,永远是美国耻辱的日子!”由美国政府拨款和社会捐款,在原址修建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于1962年落成。这也是美国十分重视修建的众多历史事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为配合这次纪念活动的座谈会和日军侵华暴行图片巡展,我还负责编印了《爱祖国 卫和平》文集和参与策划出版了《抗战史诗集》,取得了良好效果。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的事业是永远的工程,需要我们做的事太多了。我们认识到,在伟大祖国迈上新的历史征程、取得伟大成就的时候,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的事业绝不能松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务必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

 

20089月,陈干群在南开大学向天津市大中小学代表赠送《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图书。

 

 

 

“艰苦奋斗”是我一生的座右铭

 

200110月,我回家乡参加了母校信丰中学60年的校庆,20085月,我应邀赴天津市参观学习时,出席了南开大学学生联谊座谈会。在这两次活动中都遇到了一个相同的话题,同学们要我讲讲自己成长道路上最值得回味的故事。

面对眼前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活环境,多么使我羡慕,回忆往事,一种强烈的对比感涌上心头。我觉得还是讲点与当学生有关的故事更为贴切。

从家父陈辉琳说起,他于民国元年(1912年)以优异成绩官费赴日留学,5年后从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回国。辛亥革命后的国内国际动荡复杂的形势,冲击着广大爱国青年,也使他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志向。家父回国,先在司法机构任职几年后就告退返乡,推行平民教育事业,一干20余年,直到终生。他在家乡倡办多所中学和小学,躬任校长兼教员。他在家乡首先倡导男女平等,疾呼女人和男人一样应上学学文化。他凭借其学识和声望,常主持公道为当地调解纠纷,众乡亲称赞他功德无量。

家父的学生中涌现出了郭一清、黄达、曾思玉等红军高级干部。我的姑母陈翠英(年轻丧夫)和表姐肖菊英(舅舅唯一的女儿),两人均在家父的支持引导下于1925年投入大革命洪流,带头冲破封建礼教,读书求知,参加社会进步活动。15岁的菊英担任了本县妇女解放协会的主席,翠英成了该协会的骨干分子(后当红军牺牲于广东)。

192710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八一”起义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军队进入信丰整顿时,从事宣传和支红工作的肖菊英有机会亲睹革命军队领导人的英雄风采。1930年,才貌出众的菊英在红军干部学校学习后,调红二十二军参谋处任秘书时与陈毅军长结为夫妻。在敌人发动第三次大“会剿”时,担任中共赣西南特区秘书兼妇女部长的肖菊英壮烈牺牲于兴国。菊英牺牲之后,陈毅当即写下一首16句的《忆亡》诗词,感人肺腑,流传至今。陈毅还曾利用战争间隙,带着亡妻珍贵遗物,专程来信丰探望岳父母。1949年信丰刚刚获得解放,时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长的陈毅,即致电赣西南军管会负责人杨尚奎(当年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老部下),代他转达对烈士亲人的抚慰,并特邀健在的烈士母亲及其兄弟亲属,一道赴上海会面。这一切,真实记录下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情义和真爱。

家父在1945年侵华日军败退时,被抓去当挑夫,受尽折磨,就在被押经南康潭口时的一个深夜里,为逃离日军魔爪,不幸从屋顶坠落遇难。家父的一生,勤奋、清贫,他去世时我才10岁。父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童年起了较大的影响。

我幼年开始接受父母教授文化知识,我也爱听他们讲古今勤奋、孝道的楷模故事。我的学历较简单,在小学跳级念过3年后,便在艰难条件下念了3年半中学。当时为了能够争取到免缴学费的资格,我刻苦学习,从初一到高一,学习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并被免试保送上了高中。

我是走读生,学校距离本村三四里路程。每天的学习与生活比较规律,即,在校上课时,做到专心一意把每节功课听懂问明,我常常都是最后离开教室的学生,这是取得好成绩最重要的一条;其次是,充分利用上下学走在路上的时间,把当日的功课记牢,我常常会边走路边从书包中拿出课本翻翻。这样,每次老师的开课提问,我基本都能较好地回答出来。同学们误认为我必定是每晚用很长的时间复习功课。其实我每天放学回家后,是没有时间复习功课,需要干许多家务,如喂猪割草,帮助嫂子带孩子等。天黑了,为节省灯油,得早早熄灯睡觉。

我因为家穷,着装破旧,常常赤脚上学,更没有钱来购置统一规定的童子军校服和必备的学习用具。我用的语文和英文小字典是好心的老师送给我的,我是用铅笔和毛笔来写英文作业。在全县数一流的中学里,我是极少有的穷学生,曾因此受到少数富家子弟的歧视。但我没自卑,反而激励了我暗下决心,奋发争取更好的学习成绩,并以此来安慰终年操劳的母亲。

我学生时代的这段艰苦奋斗的故事,也给自己的孩子讲过,使其受到一定感染。从女儿身上可以看到,她在北京育英学校跳级后继续保持“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后在北京师大二附中,她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1949816,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解放了赣南家乡,陈毅从上海发来的那份电报,使我实现了迫不及待参加革命的愿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当时我在部队里算是年轻学历高的成员,一开始就享受到副排级的待遇。有两件值得说的事:第一点,我参军时的学历是高中一年级,参军后的几十年里,我除参加过短训班的专业学习外,无缘入大专院校深造,因此学历始终没有变过。这虽是一件遗憾事,但也欣慰,我是通过在工作实践中不懈学习,提高文化与业务水平,达到胜任工作的。第二点,我参军后,开始每月有2元钱的津贴费,从这时起,我每两三个月就将节省下来的三四元钱寄回家给母亲。后来津贴费增多,我按月寄回去的钱也随之增多了,一直坚持到母亲去世没有中断过。有时我还会寄钱资助一些穷苦亲友。

参军之后,先是在驻防广东担负剿匪斗争任务的野战部队步兵师政治部文工队当宣传员。朝鲜战争爆发后,我所在的这支曾涌出过董存瑞、郅顺义、郭俊卿、杨世南等全国战斗英雄人物的英雄部队,奉命北上,改装成火箭炮兵师,担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任。此时我被调任火箭炮兵团司令部测绘员。我部队装备的火箭炮,正是从苏联购买来的当年苏军攻克柏林使用过的“喀秋莎”,可谓大威力、机动性强的现代化先进武器装备。据说购买该炮火箭弹的价格,每发需花6两黄金。

紧张的战备突击训练中,由于我有较高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刻苦钻研精神,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很快成了当时部队的军事小教员和技术骨干。

经过28天的改装突击练兵,检验训练成绩的实弹演习到了。当时我担负了带领观测分队完成炮兵战斗队形测量,负责实弹演习中指挥所射击诸元计算的重任。随着一群群精确覆盖目标炮弹的震天动地爆炸声,大家欢腾起来!这时在现场的苏军专家顾问(是一位苏军炮兵将军)特地走下导演指挥台,来到我们的“战斗位置”,问过几句话后,便把我抱起来激动地讲了一番俄语。随接,翻译笑着说:顾问将军夸奖你,人小、技精、志气高!顾问将军还打比方说,砂金虽小,却能发出灿灿金光。

我们火箭炮兵师担负着轮番入朝支援步兵作战的战略机动任务。我团入朝时,团首长破例指定我按团司令部侦察与作战参谋使用(后正式被任命为侦察参谋和测地主任)。于是,我参加了炮兵团指挥所、步炮协同指挥所、基本观察所、前进观察所以及勘察地形、选定与测量炮兵阵地、射击指挥诸元计算等方面的战斗任务。在艰险的战场上,我这名只有18岁左右的人民志愿军,经受住了考验,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经常受到嘉奖,也曾立过三等战功。后来,我作为部队的业务尖子被选调到志愿军总部炮兵指挥所任侦察参谋。

 

 

     19532,陈干群在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胜利归国后的三四十年里,我深深感到,无一不与“艰苦奋斗”结缘。经历过的一个个工作岗位的业务,都需要从头学起。如,本需具有一定艺术知识水平的迎接国庆10周年的军事博物馆布展工作;本需经过正规系统培训的高级参谋工作;本需具有一定外文水平的情报研究工作;本需具有一定政工基础的落实政策工作等等。我虽然不具备这些基础,但我经过努力较快地胜任了组织分配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我的亲身体验:最基本的因素是在工作实践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重视学习工作所需的一切新知识,常常想到“知识、勤奋和坚持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这句格言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也曾有过不顺和苦恼,更多的是政治风浪的颠簸,但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坚守“正直善良做人”,没有随波逐流,虽然身心受到一定损害,却得到了更多人的信任。我常会想到一位老领导的勉语:“向前看,天地无限宽!”

我很珍惜“文革”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回来后,一些受害的老同志认为我能够实事求是、公道办事而力荐我参与纠正冤假错案落实政策工作,一干6年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我懂得了许多党的历史,结识了许多党政军革命老前辈,学到了专业之外的许多知识与工作方法,也升华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离休后的近二十年里,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不断在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地工作学习和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的。没有假日、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工作量也是常有的。但我的亲身体验是,有益的工作、欣慰的成果、充实的生活,对自己动脑益智、开阔胸怀、焕发活力,大有益处。

“艰苦奋斗”是我一生的座右铭。它对个人来说是那么重要珍贵,把它延伸放大,更是无价的传家宝!

我们一定要永远牢记:“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是胡锦涛同志200212月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语录。

 

【陈干群简介】

 

 陈干群,193412月生于赣南革命老区信丰县一个清贫教师之家。

19498月参加革命。

父陈辉琳,辛亥革命胜利后官费东渡日本留学,抱定“教育救国”的理想,一生从事平民教育,享有较高声誉。他竭力宣扬男女平等新思想,他的胞妹陈翠英和妻侄女肖菊英在他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两人参加红军之后牺牲)。1945年,陈辉琳惨死在侵华日军魔爪之下。

陈干群童年蒙父母教诲,少年历经磨练,深受传统道德思想影响,打下良好文化知识功底,立下艰苦奋斗和爱国爱民的志向。

新中国成立前夕,15岁的陈干群迫不及待地参加革命,首先被分配到担负剿匪斗争任务的第四野战军48143师当了一名宣传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陈干群所在部队改装为火箭炮兵师。从此,他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先后担任火箭炮兵团测绘员、侦察参谋、测地主任,志愿军炮兵侦察干部集训队教员、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侦察参谋。

19581025,他乘抗美援朝最后一列火车撤军回国。此后的三四十年里,主要担任军委炮兵司令部的侦察参谋(大尉军衔)、科长、情报研究室主任、总参炮兵部调研员(大校军衔)等职。其中,曾调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执行筹备任务,调总参情报部执行战备任务;也曾下放“五七”干校劳动,被派往贵州省公检法系统“三支两军”,在军委炮兵落实政策办公室从事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还参加了祖国边防的战备与作战任务。

陈干群在抗美援朝入朝前加入共青团,朝鲜夏季反击战役后加入共产党,立过三等战功,离休前被授予胜利功勋章。

19913月,陈干群从总参炮兵部调研员的工作岗位离休。离休后,他以一颗感恩之心、大爱之心,在众多的革命前辈的带领指导下,在国家和社会各方以及家人的支持帮助下,十八年如一日,竭心竭力,倾其所能,为促进老区建设、为青少年爱国教育、为社会公益事业,义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卓越成绩,尽了一名战士的责任。

而今,陈干群依然在默默奉献着。

 

选自《大爱不倒》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汇聚 | 互信同心 | 大爱基地
Copyright @ 大爱网 All right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29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