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心语】
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世界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人心里,尤其是农民的心里,袁隆平被称为“米菩萨”;市场上,隆平高科上市,反响强大。据国家资源管理委员会对“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评估,其价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
毫无疑问,袁隆平给全人类带来了福音。
《大爱不倒》歌颂袁隆平,不仅是传扬他的科学成就,更为重要的是要解读他的一种精神。那么,袁隆平的精神是什么呢?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敢于冲破传统经典理论束缚的革命精神,是团结创业、携手攻关的和谐精神,是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第一线的实践精神,是播撒大爱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永远追求和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
我们赞美袁隆平,是赞美他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赞美他多少年来扎根于土地、扎根于老百姓的心田,着眼于人类大同,像耕牛一般脚踏实地地工作着,并把奖金奉献给公益事业,以高尚的人格立世的博爱胸怀。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与笔者对话,多次指正事实,令人感动。大家知道,袁隆平美好的“禾下乘凉”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们相信,袁隆平的伟大精神一定会激活更多的美好梦想。
问:有一种爱是对于工作的爱。袁老师,想当年您毅然舍弃重庆的繁华,选择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待就是19年。19年啊!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没有杂交水稻如此辉煌的成就,仅仅埋头在一线教学研究也是令人敬佩的。这就是对工作的挚爱啊!而挚爱工作的底色就是一种伟大的抱负!想听听您的心声。
答:不是这么回事儿。那时候,大学生毕业要服从国家分配,不能个人选择。我到湖南去,是国家分配的。湖南农业厅下属有4个农校,我被分配到安江农校,这是一点。还有,教书这个职业是不错的,可以培养年轻人。
问:有一种爱是对事业的爱。在农校教学的19年里,您遇到过一场罕见的饥荒,亲眼目睹了有人饿死在路边。还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劫,60多个钵盆全部被砸烂,那钵盆里的雄性不育株试验秧苗全部被毁坏,满地狼藉。您非常生气,浑身颤抖,跌坐在泥水里……男儿有泪不轻弹。您在这句话前好像输了,但您的志气没有输,很快重新振作精神,从苹果园的臭水沟里捡回残存的秧苗,更加疯了般地工作。请您谈一下捡秧苗的过程。
答:是这样的,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很乱。一天晚上,试验田被破坏,全部秧苗被拔走了,到现在也没破案。我们向上边汇报后,来了一些侦探和警卫,没查着。试验田旁边有一口井,我感觉有股腐烂的气味从井里冒出来,就下去捞。这是一眼古井,很深的古井,有两丈多深的水。后来,我们拿抽水机抽,发现很多秧苗都腐烂了,但还有5根秧苗漂在上面。我捞到了这5根秧苗。不是在苹果园里,是在古井里。
问:袁老师,您有一位好妻子,她曾在您情绪很低落的时候,抱着儿子,坚定而柔情地对您说,他们可以砸烂钵盆,却砸不碎您的智慧。这种鼓励和安慰多么可贵啊。您还有两位好助手,一位叫尹华奇,一位叫李必湖,正是他们的理解和帮助促使您加速进行杂交水稻的实验,为了求得更长的日照时间和更适宜的气温,您开始像候鸟一样地工作。我们知道,执著事业需要伟大的动力。如果有亲情、爱情、友情的及时呵护,动力就会长上翅膀。我想所有的人应该为您高兴和感动,因为您现在仍然像候鸟一样工作着,仍然是一只健康快乐的“候鸟”。您说自己有77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我觉得,这里有一种伟大的动力在起作用。请问您是这样吗?
答:那是我两年前说的,我现在是79岁的年龄。我认为杂交水稻这个事业是国家需要的。民以食为天。世界人民需要粮食,生存是最基本的东西,所以,搞粮食生产有动力,这个事业是有前途的,不是个死胡同,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搞研究,首先看大方向对不对,方向错了,再努力,也不会取得成果。研究杂交水稻,方向是正确的。杂种优势是一种生态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现象,水稻绝不例外。
问:也是历经坎坷的。
答:但是我有信心。有句老话:失败乃成功之母。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这些话对我们有一定启发。哪有一帆风顺的呢?科学试验一百次,有一两次成功就不错了。搞科学试验,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怕失败。凡事肯定有挫折,不要灰心丧气,要总结经验教训。
问:有时候,工作热情再高,也难免失败。尽管您不亦乐乎地工作着,在轮船上、飞机上甚至把杂交水稻的种子绑在腰上,用体温催芽,花上2000多个日日夜夜,用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但是不惑之年的您还是面对着失败,面对着很多很多的指责,这里有一定原因吧?
答:有很多失败,仍然有希望。我们希望那个东西100%,但是,事实是80%、90%,我们达到95%了,还不行,怎么办呢?重新总结经验教训,还要搞,不能放弃,调整路子,最后还是搞成功了。那个时候,总是达不到光辉的顶点,但事情有进展,只是进展达不到完美的程度。
问:我想,杂交水稻试验成功有两点应该很重要,一个是您有一条新思路,就是新构想——“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另一个是您改变了工作方法,变一人独立奋斗为众人携手攻关。我觉得这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答:说得没错。那个时候主张社会主义大学徒,人们的思想比较单纯,没有什么知识产权概念,反正都是公开的,大家努力干吧。
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说,创新突破有5种形式:引进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发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启用一种新的企业形式。相信您的感受更深刻。
答:我们那个时候,讲社会主义学徒精神;现在也搞学徒,现在很多科技上的大成果,不是一个人干出来的。现在的学徒跟以前不一样,那个时候是无偿的,现在是有条件的。
问:杂交水稻试验成功了,比原来多 300公斤、500公斤、800公斤,远远超过全球水稻200公斤左右的平均值。您研究的中国杂交水稻,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增产的粮食,为中国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加上国外将近1个亿了。这是让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事。但您仍不满足,而且又有了新思维,提出“杂交水稻外交”。这种由农学到外交、由农业到政治的想法,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实际上,这是对生活的爱、对事业的爱之升华,升华到对祖国的爱,对世界的爱。那么,“杂交水稻外交”是怎样提出的呢?
答:最初有两个信念。一个是让超级稻达到亩产1000公斤,一个是发展杂交稻,把杂交水稻推向国际,造福世界人民,为人类做点贡献。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如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和美国等种植杂交水稻了。我们的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增产幅度很大。但“杂交水稻外交”不是我提出来的,是唐家璇。他说,我们经济上的一个外交王牌,要把它推出去,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帮助弱小国家解决吃饭问题,促进世界和平。
问:所以,有两个画面令人感动。一个发生在国内,那是1990年的一天。在湖北黄岗和罗田的一个小镇上,您正在考察杂交稻增长情况,忽然被乡亲们认出来了,很快就涌来了1万多人,都想看看您这位“米菩萨”。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您给了他们金土地、金种子的希望啊!另一个发生在国外,在印度尼西亚杂交水稻试验基地,中国的杂交稻为当地农民增产高达93%。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当地人高喊:“八古斯(万岁)!八古斯!中国八古斯!”一群一群的农民跳起欢快的舞蹈,表示感激之情。
答:不是印尼,是越南。越南人民粮食短缺,听到我来后,拍巴掌要照相,手摸一下也是好的。在埃及,一群老百姓那个高兴啊!
问:如果说“东方魔稻”是一粒种子和谐了世界,那么种子的内核就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大爱之心,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答:很多创造发明,都是为人类、为世界和平做贡献,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爱迪生的电灯,都是造福人民的。
问:我知道您说过一句话:“我感到最愉快的是出新成果,这个成果给不给我荣誉是另外一回事啦,能够在灵魂上得到安慰的、有所寄托的是要出新成果。我不停留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通过这句话,我感到您有个心结。这个心结在您自己写的一首诗里也能反映出来——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不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白头当尽头。
答:我这个人很难说,我总想追求。动力怎么来?我也不知道,总是不满足现在的成果,总是想更上一层楼。人家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已经功成名就,何必那么累呀!我现在79岁了,这种动力怎么来?是本性吧。
我们现在搞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的意思,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700公斤,在2000年实现了;第二个阶段是800公斤,计划2005年实现,我们2004年就实现了;第三个阶段是900公斤,我们正在攻关,有很大的进展。
人家说,你应该休息休息。我说,我自己也不愿退休,还要搞一些创新。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
问:杂交水稻的突破与袁老师一个著名的“禾下乘凉”之梦有关。有梦想是幸福的,实现梦想更是幸福的。我知道您会拉小提琴,请袁老师用您的美好梦想带动众人的好梦吧!
答:有梦想,这个人才愉快,才快乐。我有个提琴,拉得咯叽咯叽的。
问:袁老师,您对工作、对事业、对同志、对国家、对世界充满了爱,您走过了一条从小爱到大爱之路。《大爱不倒》这本书,旨在放大爱心,传递爱心,永葆爱心,用60个“大写的人”的心路历程,解读生命能量以及人类生存的意义。您曾经用体温为杂交水稻的种子催芽,在这里,请您为《大爱不倒》题个词,给大爱的种子催芽吧!让大爱的种子从您这里开始,撒向世界各地。
答:大爱不倒,大爱无疆。人就要有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父母、爱子女、爱妻子、爱事业、爱朋友。没有爱心的人是没有意思的。题个什么词呢?
问:催芽,大爱的种子。好不好?
答:好!催芽大爱种子。
[袁隆平简介]
生于1930年9月7日,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0乣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注】: 本文摘编自《大爱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