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文天祥
作者:符志壮  来源:大爱网  时间:2011-5-15  浏览:12914

舍生取义的文天祥

符志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到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在我国妇孺皆知,出逢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200666日,是文天祥诞辰770周年纪念日,许多地方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怀念文天祥。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官居宰相,举义倡勇,扶颠持危,慷慨尽节,人民视其为民族英雄,时人赞之为“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其事迹足以彪炳千古。

宦海沉浮政绩显,临危义举勤王师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出生在江西庐陵(今江西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书乡世家,史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晳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文天祥自幼接受非常严格的传统教育,初步形成了敬慕先贤、忠君爱国的思想,立场成就一番宏图大业。少时,他在学宫中见到本乡名人欧阳修等人的遗像,听天他们忠心报国的事迹,钦佩地说:“一个人死后若不能被祭祀供奉在他们中间,就不能算大丈夫!”1256年,文天祥到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他落笔万言,一挥而就《御试策》,针对当时满朝奢靡之风,强调“自强不息”的道理进行规谏。宋理宗认为“切至之论”,亲点他为状元,由于父亲文仪病发在临安去世,文天祥扶柩还乡,守制三年。

此时的南宋政权,外有元军步步进逼,内有奸臣擅权乱政,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文天祥“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多次上书犯颜直谏,要求朝廷革除积弊,奋起御敌,大都未被采纳。1262年,文天祥“出守瑞州”(今江西高安),对穷苦百姓“抚以宽慰,镇以宁静”,尽量让人民休养生息,同时严处村霸豪强,安定社会秩序,还从赋税收入中提取银两创立“便民库”,供百姓借贷和救济之用。文天祥任职一年,政绩显著,颂声不绝,却因受到他人的攻击诽谤,罢官回乡。1269年,文天祥被任命和宁国府(今安徽宣州),当地百业萧条,政府已是“税收政策务无所取办,惟椎录为民害。”他首先奏请减免赋税,想方设法为民众寻找生计。1270年,文天祥到临安就任军器监,主管制造武器。当时奸臣贾似道揽权专政,荒淫无耻,“天祥当制,语皆讽似道。”因而遭贾似道排挤,再次回乡。1273年,文天祥被起用担任湖南提刑,一年后在赣州任职,很快出现了“诸县民皆乐业,无持梃为盗如宿昔者”的现象。

124712月,元军攻克鄂州,南宋军事告急。这时宋度宗已经病死,其四岁幼子赵继位为宋恭宗,太皇太后谢氏主持朝政。朝廷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组织义军进京勤王,文天祥捧诏涕泣,在江西境内征集义军十万余人,捐出全部家产充做义军费用。其友人劝他说:“你以这万余乌河之众,去抵挡元朝三路大军,何异于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说:“我最恨的就是国家一旦有急难,征召天下之兵而无一人一骑入关。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准备以身相殉,就是为了使天下的忠臣义士因此能闻风而起。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这样才可能保住江山社稷。”12758月,朝廷诏令文天祥为工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赞军事,命其率勤王军抵临安。然而,把持朝政的丞相陈宜中、留梦炎胃敌如虎,策划议和。文天祥十分愤慨,率领勤王军到平江前线作战。

历尽艰辛整旗鼓 转战千里志未酬

    

元军主将伯颜亲率大军攻陷常州,南宋朝廷已陷于极度混乱之中。太皇太后和陈宜中派人到伯颜营中,请求称侄纳币,准许议和,伯颜不许,指定于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十五到长安镇商议投降事宜。太皇太后诏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兵马,并命文天祥和吴坚、贾余庆等人到伯颜营中谈判。文天祥见到伯颜后态度强硬,伯颜以死相威胁,文天祥毫不畏惧,凛然答道:“我是宋朝的状元丞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在所不惧。”伯颜知道文天祥在南宋民间声望极高,对元军威胁很大,强行把他扣留下来,第二天,太皇太后派吴坚等人送来降表,代表朝廷正式投降。文天祥怒火中烧,却无可奈何。

不久,元军押送文天祥一行前往大都(今北京),行至镇江,有一个船户敬重文天祥,冒死送他们到真州(今江苏仪征)。真州守将苗再成对文天祥的到来十分高兴,但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称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遭到猜疑戒备,被苗再成送出城外。文天祥心中悲苦莫名,只得隐忍南下。他在《稽庄即事》一诗中叙述:

乃心王定故,日月奔南征。

蹈险宁追悔,怀忠莫见明!

雁声连水远,山色与天平。

枉作穷途哭,男儿付死生。

虽然一路险象环生,困苦不堪,文天祥仍坚定不移地向南寻找南宋行朝,他在《扬子江》诗中表明心志: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颠沛流离两个月,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从高邮、泰州到了通州(今江苏南通),辗转抵温州。这时,陆秀夫等拥立七岁的赵在福州即位为端宗,任命文天祥为观文殿学士、侍读,召他立即到福州,任命其为右丞相。1276年7月,文天祥到达南剑州(今福建南平),组织督军,出兵汀州。随后,文天祥转战福建和江西的漳州、会昌、兴国等地,收复了不少州郡,部队伤亡惨重。1277年2月,文天祥自率督府军移屯梅州,攻克了赣州会昌县,接着又取得了雩都大捷,并乘胜克兴国县。移督府于兴国。文天祥的有效抵抗引起了元军的注意,元军主将张弘范暂缓对南宋流亡小朝廷的追击,调集重兵围剿文天祥。督府军势弱,难以抵抗元军铁骑的冲击,经过几次战斗,数万人骊被击溃大半,文天祥只得且战且退。

不久,端宗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赵继位,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仍为枢密使,行朝移到广东新会县南的山海边。文天祥率领督府军余部,越南岭南下到处寻访行朝的消息,终于知道行朝在山。进行加封文天祥为太保、信国公。文天祥先是在海丰活动,不久移督府于潮阳,筹划以潮州、惠州为依托收复附近失地。此时元军水陆两路进攻潮州,文天祥带督府军退入山中,元军轻骑紧紧追赶,文天祥在潮阳县五坡岭不幸被俘,他服毒自杀未成。

身囚牢狱忧国家 宁死不屈留丹心

1279年1月,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元军进击山,准备彻底消灭南宋朝廷。文天祥也被押解到山,元军逼迫他写信向宋军统帅张世杰劝降。文天祥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见诗只好作罢。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山海域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约五十万人,动用战般两千余艘,激战二十余天,宋军全军覆没,海上浮尸数十万。陆秀夫背着九岁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殉国。张世杰突围后,遇飓风而亡。南宋王朝灭亡。

被押在元军中的文天祥亲眼目睹了惨烈的山决战,战局使他痛心疾首。他在《集杜诗·南海》序中说:“山之败,亲所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时日夕谋蹈海,而防范不可出矣!”3月中旬,文天祥被押解到广州,元军统帅张弘范十分敬重文天祥,对他说:“宋朝已亡,忠孝之事尽矣。文丞相如能改心易虑,以事大宋的忠心事大元,大元贤相,非丞相而谁?”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1279年4月,文天祥由广州被押往大都。文天祥途中多次寻机投水,无奈元军严加防范,又绝食八天求死未果。

10月,文天祥抵达大都元朝政府把文天祥安置在会同馆,送上美酒佳肴,视为上宾,企图感化他。文天祥不为所动,不寐其床,不穿其衣,不食其粟,昼夜穿着宋朝的旧衣,面南而坐,只吃友人送来的食物。以后元朝政府又驱使南宋降相、废帝来说降,又示之以骨肉亲人以图感化,元朝宰相还亲自出马劝降,文天祥都丝毫不为所动。

元朝劝降文天祥不成,将他从馆驿移至兵马司,投入污秽不堪的牢房中,枷颈缚手,恶衣菲食,想以此消磨他的斗志。逼他改弦更张。文天祥安之若素。他在诗中写道:“朝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在狱中,他集中精力创作诗歌,整理诗稿,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情怀。他身在牢狱,却依然心忧天下百姓,在《五月十七夜大雨歌》的诗中深切地写道:

万物方焦枯,皇皇祷穹苍。

上帝实好生,夜半下龙章。

但愿天下人,家家足稻粱!

我命浑小事,我列庸何伤!

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十分器重,曾问群臣:“南、北宰相孰贤?”群臣都说:“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凹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由于文天祥此时在民间的威望极高,他坚决不降的态度使元朝统治者十分不安,担心久留之必成后患。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并许以宰相高位。文天祥坚定地回答:“天祥是大宋状元宰相,宋朝灭亡,只求束死,不当久生。”忽必烈无语。次日,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向南而拜,从容就义,终年47岁。行刑之际,“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忽必烈不无属性地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数日后,文天祥的夫人欧阳氏来收领遗体,在衣带间发现一篇附有序言的《衣带赞》:“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生与之机,谨向南百拜以死。”其赞日:“孔日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创作大量的诗、词、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是宋末最有成就的诗人,有《文山先生全集》,另有《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等传世。

文天祥就义七百余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怀念,清代秦簧诗云:“破碎河山余正气,英灵风雨护荒丘。”文天祥为国为民顽强奋斗、不屈不挠、九死不悔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汇聚 | 互信同心 | 大爱基地
Copyright @ 大爱网 All right reserved. ICP备案号:京ICP备11029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