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高青县慈善医院党支部书记孙立斌
王德华
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六届、第八届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原高青县副县长孙立斌,退休后埋头实干做和谐,创办了高青慈善医院,并担任医院党支部书记,成为山东省退休后再续新篇的传奇式人物。
孙立斌是高青县常家镇常家村人,少年时卖过豆腐;青年时就职于国营企业;文革中不甘于村民逃荒要饭,辞职回乡创业,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大搞养殖业,将一个要饭村,创造成全国有名的鲁北首富村,中国百强村之一;常家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优秀党支部。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发展经济落后的高青县,在市县两级党委的动员下,孙立斌出任了高青县副县长,主管全县的乡镇企业和外经外贸,同时兼管自己亲手创办的常家村企业。但是,当了七年副县长,当县委安排他到县人大或政协任职时,他便坚决要求退下来。因为他早有一个夙愿:要在高青办一家造福经济困难农民的慈善医院。
孙立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饱尝了农村落后、农民因病致苦的滋味。30年前从国营企业辞职回村创业,就因不忍目睹母亲领着妹妹讨饭的凄惨境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民基本上衣食无忧了;常家村人在他的带领下,60岁以上老人自1986年时即已享受每月40元的退休金,实现了老有所养、上学免费、家家新居的现代化生活;然而常家村以外的多数农民一人生病举家破产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观。一些低保农户,一旦生病,望医生畏,只好在家等死。
是的,医疗要改革,医风要端正,农民看不起病的现状必须改变……国家这么大,问题这么多,别说已经退休且不分管卫生的副县长,就算分管卫生的副总理,也很难一下子改变这种状况啊!但是,和谐社会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老百姓连病都看不起,这社会还怎么和谐?孙立斌虽然退休了,心脏上的毛病还经常将他扳倒在病床上,但他无法平静心情——非得捐上自己搞企业挣下的钱,搞个慈善医院不可。
高青有一位中医针灸大夫名叫宗天利,生性豪侠,乐于助人。他办了一家东方医院,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享有令誉。孙立斌得知这一信息后,突生灵感:针灸治病,成本低,效率高,受益面大,慈善医院何不就从一根银针起步!于是,他找到宗院长,谈了自己创办慈善医院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2005年6月,慈善医院就在东方医院的基础上办了起来。
孙立斌从常家村腾出些房子,用于做慈善医院。他联合省市医疗机构,按时请专家到医院坐诊——农民看病一律免费!这下子热闹了,消息比刮风还快,扶老携幼前来就诊的每天好几百人,真可谓络绎不绝。眼看村里房子容不下了,孙立斌与宗天利一商量,到县城租了800多平米房子,同时将各科室建立起来。
“搞工业的孙县长办起了医院,退了县长,当了支书!”消息不胫而走,市县民政部门、慈善机构领导视察后,“高青县慈善医院”正式挂牌运行。从2005年6月至今,这家医院艰苦运转6年多,已初具规模,它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深深地扎根于鲁北农村。
目前,医院有医护人员36名,其中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床位50张;设有中医科、内科、外科、特色针灸科、手术室、B超室、化验室、X光室和心电图室等科室,是一所中西医结合的以诊治疑难性疾病为主的综合性民营医院,是县慈善总会直接领导下的承担全县农村低保户患者救助的专职、唯一的慈善性医院,也是高青县新型合作医疗定点报销单位。
建院以来,医院广泛与省市县医疗机构和专家合作,对中风偏瘫、面瘫、高位截瘫、重症肌无力治瘫、颈腰椎间盘突出、冠心病、硬皮病、糖尿病及并发症、雷诺氏病,尤其抑郁症的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引起了社会强烈关注,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赢得了政府高度赞扬。
去年三月和今年元月举行的“春暖送爱”和“寒冬送暖”活动,为200名患者吃住治疗全部免费。患者赠送锦旗上千面,跪地谢恩,声泪俱下,口口声声“感谢党,感谢政府”,“还是社会主义好”,使在场者无不动容。
一个叫张孝天的9岁男孩,出生即瘫痪,北京上海都看过,没有效果。父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就诊, 3天便学会了迈步,两周就能扶墙走路。这孩子高兴地喊着“孙爷爷、宗爷爷”,兴奋地要去上学。
现在,医院接诊的农村低保户患者众多,无奈床位少,患者只得长期排队等候住院。医院房屋因是租赁,无法扩建,造成医院和患者双方都着急的困窘局面。于是,孙立斌与班子成员遵循国务院办公厅2110年第58号《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的文件,经向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征求意见,正计划投资募捐,建设一家容纳人才更多、受益范围更广的崭新的高青慈善医院。
年近七旬的孙立斌,依然雄心勃勃,干起事来仍似当年的“紧急风”。朋友劝他停下来休息,他笑道:“什么退休不退休,人不能无所事事。人都有血有肉,做点有意义的事,生活才有滋味。”
孙立斌的生命在大爱中年轻。